如果说机电设备是综采工作面的“心脏”,那连接机电设备的一根根电缆和数不清的集成电路便是“血管”。守护好这颗“心脏”,确保各路“血管”畅通无阻,是身为机电技术员李光远的职责。在大家眼里他就如同一名“临床医生”,井下机电设备出现任何故障,只要李光远“出诊”肯定会“药到病除”。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每个人对自己的故乡都会有一份特殊的感情。2008年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李光远,因为对那片黄土地的眷恋与热爱,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留在家乡,投身于现代化矿井建设。
被分到综采队的李光远,恰逢矿井筹建,新设备安装。在设备调试过程中,他发现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场实际还是有很大出入。为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新设备吃透、弄懂,成为区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几十张设备原理图,被他用红蓝双色笔标注的密密麻麻,生怕每一处细节,每一个数据出现纰漏。“下井对照着图纸,熟悉每一趟电缆走向,分析复杂难懂的集成电路模块,就连做梦都在念叨电气设备的整定值”。李光远回忆刚入矿时学习经历。
凭借着那股子能吃苦的拼劲、干劲和在井下与机电设备“朝夕相处”的日子,李光远渐渐摸清了新设备的“脾气”,在脑海里形成了一套系统可靠的故障排除方法,有效的提高了机电设备的开机率,成为区队有口皆碑的机电大拿。并于2009年参加神南矿业青工技术比武取得技术标兵的好成绩。
教不会我你就不能走
“我不管!你要是教不会我,你就不能走,明天还要和我一起下井”。时任电工组组长的李光远对厂家的煤机专家说道。
设备厂家对新工作面进行安装,李光远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便自告奋勇下井缠着专家“拜师学艺”。为了更快的掌握采煤机维修的要领,他每天跟着厂家安装人员对煤机进行组装,在“庖丁解牛”般细致的学习下,他对采煤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检修技术水平也突飞猛进。
时间过得飞快,两个月后工作面也安装的差不多。一本5厘米厚的《JOY煤机说明书》愣是被李光远翻成了“白菜卷”。但他并不满足,他深知PLC编程部分对自己来说是薄弱项,便拿着煤机遥控器对着显示屏进行操作,让专家讲解他看不懂得指令,但专家在他的“逼问”下,有些不耐烦。于是便有了开头那戏剧性的一幕。
在李光远精益求精的追求下,不断为自己“充电”,提升自身检修水平。成为了检修班的“主心骨”,带领着电工组“拔钉子”、“啃骨头”为机电设备正常运转保驾护航。付出总有收获2019年李光远成功竞聘为区队机电技术人员。
当技术创新的“红娘”
“小张,小张工作面70架—80架灯不亮了,你快进来处理一下!”喊话器上传来班长亮子急促的声音。
不出十分钟小张便找到了照明线路的断点,对断点处线路进行了更换,工作面照明又恢复了正常。
“可以啊,小张,最近技术水平见长啊。”班长亮子赞许道。
“哪有,哪有,这都多亏了光远发明的“电缆检测仪”。”小张说道。
在原煤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操作液压支架时将照明线、信号线等细线拉断的情况,而且要查找断点非常困难,为了不影响生产进度只能将整根电缆换掉。李光远为了解决这一现状,便发明了“电缆检测仪”。只需将该仪器放在电缆上,如果电缆通电,则信号灯亮,反之信号灯灭。该创新还荣获了公司二季度“全员创客”一等奖。
除此之外,李光远还发明了“电焊角度固定工具”、“绞车遥控技术”等。用一项项创新发明、小改小革,为新技术“联姻”,当技术创新的“红娘”,解决了许多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专注,李光远将他最美的青春交付给矿山,让他的青春在煤海中翱翔,最终实现了“菜鸟”到“大咖”的华丽转变,写下了煤海青年不负青春的励志故事。(乔博)
岁月不老,战鼓催征。物探231队入川后,会战川南,攻坚川东,拼搏川西,挺进云南、鏖战广西,跋涉内蒙,鸣炮大庆。历经岁月交替的风霜雨雪,勘探路上的探索与创新...
工作勤为先,万事平安首。该矿始终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在集团公司及公司的坚强领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