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正文

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企业报道  2025-11-10 08:23:09 阅读:676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这一历史转型的关键动力,新质生产力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所谓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高效能和高质量为特征、以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为标志的新型生产力形态。它不同于以往依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驱动的传统生产力,而是通过技术创新、要素融合和结构优化,推动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产业体系的系统变革。其核心在于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从理论上看,新质生产力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科技性”,即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二是“融合性”,即数据、人才、算法等新型要素成为核心资源;三是“高效性”,即实现生产效率、资源配置、环境协调的系统提升。这种质变不仅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也重塑了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使创新成为发展的最强动能。

  从实践层面看,我国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首先,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国家持续强化基础研究、原创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能力,量子信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突破,正在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其次,产业体系的重构正在深入推进。传统制造业通过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实现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迅速壮大。例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正在让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资料;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正在改变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第三,制度环境与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国家通过优化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科技成果评价等制度安排,打通了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转化的链条,促进科技要素高效流动和合理定价,为新质生产力成长营造了制度化环境。此外,区域创新格局正在形成,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产业,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全国范围的产业协同与技术扩散创造条件。

  然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仍面临一些结构性挑战。科技创新体系仍需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完全突破;产业结构的升级还存在地区不均衡、行业层次不齐等问题;新型要素的市场化机制尚待完善,数据、算法、人才的定价、激励与保护体系仍需健全。未来的推进路径,应以系统性改革为导向,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原创与战略科技力量;二是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通过智能制造、绿色生产、数字治理实现提质增效;三是优化要素配置机制,让数据、资本、人才在更高效的市场中流动;四是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政策、法律与治理框架。总体来看,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它不仅推动经济增长模式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升”,更将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实现跃升提供持久动力。


更多专题
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在这一宏大进程中,新质生产力被赋予了重要的...

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这一历史转型的关键动力,新质生产力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所谓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

相关机构:
相关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