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内蒙古莫旗甘河农场农业植保装备研究所所长孙元国
孙元国是甘河农场一连职工,今年54岁,从事农业机械制造和研发已经30年了。他是一名普通的农垦职工,却有着远大的梦想和追求,他只是一名高中毕业生,却有着坚韧的探索精神和执着而的信念,用他的智慧创造着农垦人的专利,为农垦美好的明天做着贡献。30年来,他共完成技术创新、研发项目7项,其中获国家专利4项,正在申报国家专利项目的有3项,孙元国已成为乡亲们眼里的能人,被大家称为“农民发明家”。
一、痴迷机械,喜欢“鼓捣”,让他走上了发明创造之路
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垦职工,只有高中文化,从小常常帮着父辈下地干活,看到父辈们常年在土地里“刨食”的辛苦劳累,年纪小小的孙元国在心里萌发了一个心愿,如何才能在父辈们农作时省时、省力呢?这一想法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高中毕业后,他到甘河农场修造厂做一名学徒工,开始潜心琢磨如何发明一些可以提高农业效率的农业机械。
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当时连图纸都不会看,艰苦的生活阅历磨练了孙元国的性格,他勤学上进,从最基础学起,午休时间缠着有经验的老师傅,请他们讲解图纸;一有空就找机械方面的书籍研究,把自己认为有用的技术知识点抄写在本子上。从钣金工到钳工、车工、打磨工,孙元国很快掌握了车间几乎所有工种的基本操作技巧。起初,他买来配件做试验,查阅书籍钻研机械知识,并腾出自家院子建起两间铁板房当“车间”,对着一些在别人看来买上就变成废铁的农机具进行机械修修改改,有时因为一个零部件,他要反反复复进行几十次试验,在他“鼓捣”之下,一些破旧的农机具居然还能下地去干农活了,让他欣喜不已......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他正式走上了创造发明之路。
在每一台新机具研制出来后,他先在自家的地里搞试验,反复琢磨,反复试验,直到满意为止。新机具投入作业后,他常常深入到田间地头,每当周边农户前来围观,他都会手把手指导农户实地操作,并广泛听取农户意见建议,对新机具进行进一步改进。他常说,农机具生产出来是用的,不是让人看的,必须让农户用的方便,不能只想着赚钱”。
失败,重来。孙元国记不清自己为了完成一次发明要失败多少次。几年来,孙元国经手修造的农机具早已无法记清数字。
当孙元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农机具制造发明之中时,他自己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快乐,但别人眼中,他却成了个“不安分”的人。刚开始妻子也常劝他:“咱就是个农民,安安分分种咱的地,农闲时打打工,日子也到过的平稳,别瞎折腾了。”但不管谁说什么也改变不了他的想法,他拿出家里所有积蓄投入自己的发明中。
他最开始只有一台手砂轮和一台电焊机,就这样两台工具,相当于白手起家一样,由于资金严重不足,为了发明创造,孙元国只能去废品店收购机器,车床、钻机、切割机、电焊机等全部是收购废旧的,把家里积蓄都花光了,当时还负债十万元,住着一间50平方米的平房,家里也不富裕,妻子孩子不理解、不支持他再搞发明了,但孙元国还是一有点钱就买配件、搞发明。他到现在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厂房,他租赁了农场空闲几十年的200左右平方米老平房作为生产车间,冬天车间里面没有暖气,只能在零下三十度的车间进行研发生产,手动坏了,脚冻僵了,关节炎更严重了,到现在孙元国走路还有些蹒跚。由于没有研发资金,不少项目研发不得不搁浅,这几年他靠贷款几十万元用来支付厂房房租和员工工资,但是这些苦难没有压倒他搞研发的信心。
他常说:“我本身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知道农民的辛苦,我的梦想就是农民的梦想,凡是农民需要的机械我都要继续发明”。
二、苦尽甘来,梦想成真,将爱好变成多项国家使用专利
创造是快乐的。乡邻们把孙元国看成了不起的“发明家”,而孙元国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中体会到了人生的乐趣。
为了更好地将自己的发明创造用于社会,提高服务本地区农牧民生产生活质量,2013年3月,他创立了内蒙古莫旗甘河农场植保装备研究所,致力于农牧业适用型机械的研发、试验及推广。
2013年9月,他开始组织自己的团队,自筹资金,组织考察,研究设计多功能多功能高杆作物植保机。
2014年,他研发的“自由式多功能高杆作物植保机”获得成功,并于2015年成功申报国家专利,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多功能高杆作物植保机一天可作业3000亩,是普通喷雾机作业的6倍,由于效率提升,提高了病虫防治效果。通过2015、2016、2017连续三年各项作业、试验,综合经济效益提高了10%--15%,每亩可增收200元——400元。
2016年8月,孙元国带着自己的多功能高杆作物植保机参加莫旗人民政府举办的“创业创新大赛”获得了三等奖;10月份参加“呼伦贝尔市举办的创业创新大赛”获得了大赛“创意组三等奖”及“网络最佳人气奖”。
“发明是快乐的!”对于孙元国来说,每次发明创新成功,他都要兴奋高兴好一段时间,并驱使他做下一个发明。
2016年,他又相继研发出“转盘扫地机”、“滚刷式扫地机”;“全液压式滚刷扫地机”、“清雪机”、“三轴式滚轮破冰机”,并试验成功,成功解决了农村道路除冰、清雪及倾倒垃圾的各项人工作业繁重劳动量问题,为净化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7年10月,他研发的“多功能青储饲料回收机”测试成功,该发明属于国内首创,并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多功能青储饲料回收机”是一种玉米割尖、去雄、回收做青储饲料的机械装备,即可以给玉米割尖去雄,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又可以将所割掉的部分回收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对环境污染,同时解决了种植青储饲料占用耕地的问题,亩回收青储饲料1吨以上。经2016年、2017年秋季各项作业、试验、改进,综合经济效益达到10%--15%,每亩可增收60—105元。
2017年5月,他研制“废弃玉米雄回收青储机”实验成功,已申报两项国家专利。每亩玉米割尖部分总量为2400公斤左右,每斤价格0.05—0.1 元之间,每种植一亩地玉米可增价值在120元—240元之间,再加上玉米割尖每亩增收按照60元计算,每亩合计可增加效益在200元以上,按每年作业100万亩计算,每年增加本地区年收入2000万元以上。
2017年8月,又成功研制出便携式菇茑收获机--“多功能气吸式果实收获机”,可以收获菇茑、大枣和沙棘果等多种落地果实。目前已获得国家专利,该发明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回顾30年探索研发的艰辛,孙元国动情地说:“多年来,我虽然遇到了无数次的失败,但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只要努力,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现在,我看到大家使用我发明的各种省时省力农机具,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感到非常自豪,生活很有意义。”
三、发挥技术优势,造福乡里,助力当地农民扶贫
孙元国在自己搞发明创造的同时,也不忘用科技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难题,让自己发明的新技术、新产品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助推器”,成为了当地农民交口称赞的“科技小分队”。
2014年--2017年,孙元国的研究所为鄂温克巴彦民族乡三合发村和甘河农场的贫困户金海波、杜钢柱、敖立清等贫困户提供由多功能植保机田间作业的一切机械服务,作业3100亩,为鄂温克巴彦民族乡巴彦街村免费实施农作物喷施农药、玉米追肥2100亩。2016年7月,莫旗地区发生虫灾,带领3台多功能高干作物植保机参与免费救灾,在其他农机无法作业的情况下,作业3000余亩,挽救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左右。新产品、新技术的影响力和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为了让贫困户掌握致富的技能,孙元国和他的团队义务承担起个人宣传科技、推广科技的责任。自2013年起,针对当地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集中组织难度大的特点,孙元国决定将职业教育的课堂搬到村子里,开创了另一种扶贫方式—“送技术技能下乡培训项目”,为农民提供农机操作、植保等多项技能的免费就业培训。每个生产环节,他都带领自己的团队,特别是在植保期间,深入田间地头,免费为农户实施技术指导,3年来,孙元国亲自去田间指导百余次,受益贫困户200余户,通过传帮带、技术传授和几年的实践,使当地不少农户从传统、落后的耕种状况中逐渐成长为掌握熟悉现代农业耕种技术,粮食产量逐年递增,经济效益增加了30%。
四、获誉无数,不忘初心,继续求索创新之路
由于贡献突出,2016年6月植保所被大兴安岭农垦集团工会正式授予“孙元国职工创新工作室”;2016年12月被呼伦贝尔市总工会授予“全市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共大兴安岭集团公司授予“创业致富先进个人”共荣称号;2017年4月份,先后被市、区总工会分别授予“呼伦贝尔市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职工创新工作室”;2017年被授予“呼伦贝尔英才”;2017年被评为国家“精准扶贫先进个人”。
每当别人夸他的发明很了不起时,他总是说,“我就是喜欢研究,喜欢琢磨,这是我的爱好,没什么,没什么……”,虽然孙元国很谦虚,但是我们看到了一位普通农民的智慧。
当前,孙元国正在根据本地区农牧结合和作物种植面积实际情况,一方面继续进行研究开发,一方面准备以技术有偿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与农机院校、研究所以及生产企业合作,开发产品,进行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实行产业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取得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双成果,用他的发明创造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王俊强)
岁月不老,战鼓催征。物探231队入川后,会战川南,攻坚川东,拼搏川西,挺进云南、鏖战广西,跋涉内蒙,鸣炮大庆。历经岁月交替的风霜雨雪,勘探路上的探索与创新...
工作勤为先,万事平安首。该矿始终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在集团公司及公司的坚强领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