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共和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今天鞍钢跨越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难关,她艰难起航。跨过“九五”期间的艰辛,她奋起急追,再一次在东北的大地上崛起,一举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创造了更加灿烂的新的辉煌。
“九五”期间,鞍钢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技改之路,使企业“旧貌换新颜”。进入“十五”以来,鞍钢在这条技改方针的引领下,加速前行。特别是2002年以来,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鞍钢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使企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产量规模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提前实现了鞍钢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跨世纪振兴发展三步奋斗目标,谱写了一曲跨越发展的史诗。
生产规模大幅度提高
鞍钢的改造,不仅仅是技术装备水平的升级,更是产量规模和质量效益的同步提高。钢产量从建国初期的95万吨到600万吨,鞍钢人苦战了20年,从600万吨到800万吨,鞍钢人奋斗了20年,从800万吨到1000万吨,鞍钢人用了近10年时间,而从1000万吨跃升到1600万吨,鞍钢人只用了5年时间。从800万吨到1000万吨再到1600万吨,鞍钢的发展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提升,不仅是规模的扩张,更是效益的飞跃。
经过“九五”以来的大规模技术改造,鞍钢的技术装备水平大为改善,为鞍钢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鞍钢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队伍,使鞍钢人看到了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希望。借助“十六大”春风,鞍钢驶入了全面快速高质量发展的高速路,产量规模继续扩大,产品质量明显改善,品种结构得到优化,经济效益显著增长,生产能力跃上了1600万吨级的台阶,使鞍钢成为世界上单个厂区产能最大钢铁企业。
2006年,共生产钢1525.75万吨,生铁1515.20万吨,钢材1403.17万吨,比2002年分别增加519.1万吨、501.57万吨和442.8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1.57%、49.48%和46.12%。财务状况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年产品销售收入697.24亿元,实现利税166.87亿元、实现利润113.10亿元,比2002年分别增加451.68亿元、135.04亿元、100.95亿元,提高424.25%、830.86%、183.93%;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在同行业中央企业排名第一。
同时,鞍钢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2006年钢材出口323.49万吨、创汇17.5亿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192.79万吨和16.11亿美元,分别提高147.5%、1158.99%;出口钢材占钢材产量23%,比2002年提高10个百分点。钢材出口数量和比例居同行业首位,创历史最好水平。
目前,鞍钢已具有16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以汽车板、家电板、集装箱板、船板、重轨、石油管、管线钢、容器板、冷轧硅钢等为主导产品的精品钢材生产基地。鞍钢已全面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船用钢通过九国船级社认证,石油管通过API认证,钢铁主体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能够生产700多个品种、25000多个规格的钢铁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
加速技术改造
发展,只有发展才是解决鞍钢所有问题的根本立足点。以技术改造为主快速发展是鞍钢的必然选择。2002年以后,鞍钢技术改造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使鞍钢在“九五”以来改造积累的潜能得到了极大的释放。“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技术改造方针,在鞍钢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全方位的技术改造在鞍钢全面铺开,使技术装备水平一跃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这期间,鞍钢新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焦炉、高炉、冷轧、镀锌、彩涂板、冷轧硅钢生产线,使鞍钢形成了从热轧板、冷轧板、冷轧硅钢到镀锌板、彩涂板的完整产品系列。同时完成了大型厂、厚板厂、无缝厂的改造,使从矿山、焦化、炼铁、炼钢、连铸到轧钢全流程的工艺装备全部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为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结构的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加速老区改造的同时,鞍钢自主集成创新的西部现代化精品板材基地也建成投产。这是鞍钢立足自有技术力量,通过自主集成创新,建成的我国首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从烧结到高炉,从转炉到连铸,从热轧到冷轧”的高效、紧凑式、节能型和生态保护型的全流程现代化钢铁生产线,西部现代化板材精品基地在设计、工艺、装备和管理上,都瞄准了当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高效短流程与高智能化、先进水平的技术工艺装备与节能环保的完美结合,是鞍钢坚持自行设计、自己施工、设备国内制造,创造性地设计了从冶炼、连铸到轧钢为一体的高效、紧凑、节能、生态保护型的短流程生产线。从烧结到高炉,从转炉到连铸,从热轧到冷轧,所有大型设备均实现国产化,从工艺设计、计算机控制到软件开发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集鞍钢自主技术创新成果之大成。从烧结、炼铁、炼钢、连铸、热轧到冷轧,众多先进技术工艺和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的应用,让鞍钢西部现代化板材精品基地在“高起点”上起步。新区的建成投产是继当年著名的“三大工程”之后鞍钢发展史上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鞍钢也成为国内第一家具备全流程钢铁生产线集成能力的钢铁企业。
经过几年的努力,鞍钢老区的技术改造基本完成,新区建成投产,鞍钢整体装备水平跃入世界先进行列,产量规模达到1600万吨,竞争力明显增强。
在基本完成了鞍钢新老区改造后,鞍钢再出大手笔。2006年5月,在西部新区竣工投产的同时,鞍钢鲅鱼圈项目得到国家批准并正式开工建设。鲅鱼圈项目规划综合产钢能力650万吨/年,目标是建设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成为世界一流的实践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目前,工程建设正按计划推进。鲅鱼圈钢铁项目的启动,是鞍钢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标志着鞍钢在适应经济全球化,实施沿海发展战略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铸就鞍钢核心竞争力
“现代化是买不来的,单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是不够的,必须加速自有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才能真正提高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真正由钢铁大国转变为钢铁强国。”以钢铁强国为己任的鞍钢人,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他们的理想。
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内外市场对热轧带钢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国内相继建成了不少热轧带钢生产线。然而已建成的这些现代化生产线都是全套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为了扭转大型冶金装备受制于人的局面,鞍钢人以非凡的勇气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在只用了31个月的时间就自主集成创新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700ASP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率先在国内同行业完全掌握了热轧生产线的全流程工艺设计技术后,“十五”之初,鞍钢果断决定: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自主集成建设1780mm大型宽带钢冷轧生产线。
冷连轧技术是国际钢铁行业公认的技术密集、难度极大的生产工艺,国际上仅有德国SMS、日本三菱、日立等少数的技术工程公司具备工程技术集成能力。我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武钢引进第一套冷连轧机后,先后建设了近十条冷连轧生产线,但全部采用国外技术集成的方式,在核心技术上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鞍钢1780mm大型宽带钢冷轧生产线自主化率达到92%,主体工艺段的轧机和酸洗设备国产化率分别实现了总吨位的96.3%和93%,总投资比国外总承包的同类项目节省1/3,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线在投产后,板型、厚度、表面质量、成材率、能耗、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鞍钢人再一次将冷连轧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成功突破了冷轧成套设备制造和生产工艺控制两大核心技术。此后鞍钢又先后完成了2150热连轧生产线、2130冷轧生产线的自主集成建设,整体技术装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1700ASP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获中国钢铁协会、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鞍钢1780mm大型宽带钢冷轧生产线工艺装备技术国内自主集成与创新”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鞍钢也被列入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
由“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
鞍钢人的核心价值观是钢铁强国。过去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的鞍钢,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今天,鞍钢人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科学创新的精神,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新贡献。为促进我国重大冶金装备国产化进程,增强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建设钢铁强国,鞍钢利用人才优势,不断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技术和设备,扩大改造成果,实现对外成套技术输出。
2006年11月20日,国内冶金行业首条成套技术输出项目———济钢1700ASP工程在圆满完成达产、实现预定目标之后,全部交付济钢,并在半年内便实现达产,创造了国际上同类生产线建设工期最短、投资最少、达产最快等多项世界纪录。
对此,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认为,长期以来,我国重大冶金成套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不仅花费巨额外汇,而且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这条1700连铸连轧生产线不论是技术水平,还是质量和可靠性,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投产不仅表明我国已经具备重大冶金技术装备自主创新的能力,而且标志着在自主知识产权冶金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上走出了“第一步”,在中国冶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是一个创举,我国冶金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产业化的大门被开启,彻底改写我国重大冶金成套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鞍钢也实现了由“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的重大转变。
实施精品战略
建精品基地,创世界品牌,是鞍钢确定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鞍钢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品种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确保了鞍钢经济效益持续稳定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进入“十五”以后,鞍钢依托工艺装备水平的提高,在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品种结构方面下功夫,开发出一批市场急需的专、特、优产品,产品结构明显改善,极大地提升了鞍钢的形象和市场竞争力。2006年,鞍钢74.25%的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比2002年提高2.98个百分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跨越式提升。入炉焦比、综合焦比、高炉利用系数、高炉矿耗、全焦耗洗煤、综合成材率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创鞍钢历史新水平。
自主开发生产了X65、X70、X80直至X100系列管线钢,并中标西气东输工程、巴基斯坦管线工程等,开发出O5级汽车板,并打入一汽、二汽、上汽和德国大众、宝马、美国通用、福特等知名品牌轿车公司,并成为大众汽车公司的全球供应商,成为国内能够生产轿车面板的少数钢铁企业之一。开发出S355N“π”型钢率先打入我国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工程。开发出时速350公里高速重轨和100米长重轨。开发出N80石油管。自主研制开发了替代进口的三峡右岸水轮机蜗壳钢板。研制出替代进口的热煨弯管钢板和高强度热轧双面搪瓷钢板,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应用于北京奥运会、川渝地区最大的天然气管道项目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国家重点工程。超高强度、特厚控冷控轧船板通过九国船级社认证,大型机车用钢通过阿尔斯通公司评审,适应重载耐磨要求的U77MnCr钢轨通过铁道部评审。用户遍布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鞍钢产品的国际影响和信誉进一步提高。
今年9月,鞍钢生产的集装箱用钢板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至此鞍钢已经有包括铁路用钢轨、船体结构用钢板3个“中国名牌产品”。
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清洁生产
昔日的鞍钢,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厂区内烟雾笼罩,污染严重。如今的鞍钢,不仅有一条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和现代化的明亮厂房,而且天蓝水碧,草木青青,鸟语花香,已成为一个美丽的花园工厂。
立足自主创新,推进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从源头上节能降耗,控制污染物排放,这是鞍钢在发展中始终坚持的理念。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鞍钢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把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与强化环保措施相结合,树立企业与社会、环境融合、协调的新理念,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企业,实现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
2002年以来,淘汰6座小焦炉,建成6座6米大焦炉,配备建设了环保设施完善的焦炉装煤和推焦除尘系统以及两套干熄焦设施,烟尘排放量减少80%,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83%。
淘汰落后高炉,新建现代化的大高炉。拆除7座1000立方米左右的老高炉,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67万吨。新建的4座3200立方米以上高炉采用了当今世界先进工艺技术,做到全过程污染控制,从生产工艺上做到了优质、节能、减污,使能耗、物耗、水耗等指标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同时,鞍钢着眼企业长远整体利益,以发展循环经济,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追求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最佳化。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鞍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绿色制造”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成了钢铁渣开发利用、瓦斯泥及转炉煤气全回收、余热和水资源回收利用、粉末冶金、建筑材料等“废水、废气、废渣”综合利用项目40多项,实现工业“三废”资源化,从源头上遏制了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水气烟尘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幅度下降,用实际行动较好地破解了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国内冶金行业中率先圆了绿色环保钢铁梦想,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节能减排方面积极承担起中央骨干企业的社会责任,发挥了排头兵作用。
推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建成了日处理能力22万吨的工业污水处理厂,回收用量约17万吨,补充厂内净循环水管网。对北大沟污水处理厂进行完善改造,日处理能力提高到48万吨,处理后的水循环使用。对线材厂、厚板厂的轧钢落地水回收,实现废水零排放。完善化工总厂含酚氰废水生化处理系统,使处理后的水,氨、氮的含量大幅度下降。
建成了4套8万立方米转炉煤气柜,实现了转炉煤气全部回收,用于轧钢厂的轧钢工序加热炉。建成了两套全国容积最大、压力最大、柜型最新的30万立方米高炉煤气柜,有效储存、平衡利用高炉煤气。建成了目前世界功率最大、最先进的燃烧低热值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机组(CCPP),每小时最大发电量可达30万千瓦时,年发电量达20亿千瓦时以上,可将鞍钢剩余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全部回收发电。新建高炉全部配套煤气压差发电(TRT)装置,2006年发电量2.51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9.7万吨标准煤。
对原有年处理能力240万吨的钢渣处理加工线改造,新建年处理能力60万吨的微粉工程,年产45万吨的矿渣水泥生产线,充分发挥消化处理工业废渣的能力,使工业废渣成为鞍钢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年1月份,鞍钢水渣产品首次打入中国台湾地区市场。以粉煤灰、含铁尘泥为原料,建成一个粉煤灰砖厂和两条瓦斯泥全回收循环利用系统,以发电粉煤灰、石灰石筛下物和铁渣为原料,与冀东水泥有限公司合资建设140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通过上述措施,鞍钢钢铁渣、各种尘泥以及除尘回收的含铁物料利用率达到100%,粉煤灰利用率达到60%以上。
“十五”以来,鞍钢实现节能380万吨标准煤;节水1.78亿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6.3%;烟粉尘排放下降54.6%,二氧化硫排放下降49.1%。
2006年,鞍钢积极参加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与辽宁省政府签署了节能目标责任书,郑重承诺在“十一五”期间节能200万吨标准煤。
展望未来进军世界500强
钢铁强国,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创新、求实、拼争、奉献”,这就是鞍钢人的不懈追求!
放眼世界潮流,顺应时代要求,展望未来,鞍钢将继续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实现工艺装备大型化、现代化和设备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继续立足于自主创新,坚持“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技术改造方针,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一老三新”产业布局建设,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建精品基地,创世界品牌,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基地。
志存高远,勇攀高峰。过去,鞍钢人曾用钢铁书写了辉煌的历史,而今,鞍钢人同样用钢铁描绘着灿烂的未来!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