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天泽集团148团水管站的院落,在郁郁葱葱的葡萄藤长廊的中间横卧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锹,它被安置在两个螺纹钢焊成的支架上,像一个垂暮的老者,身躯布满岁月镌刻的斑驳锈迹,唯那锹尖,依旧倔强地泛着凛凛寒光,好似一个战士,无声诉说着那段“三光一净一条线”的激情岁月……
2007年8月13日,黑云翻墨,暴雨如注,时年40岁的赵建军撑着一把黑伞快步冲进148团水管站的房门,还未来得及脱去被雨水打湿的外衣,一道身影便拦在面前,抬头看去,赫然是已经穿好雨衣的老站长。
“拿上锹,跟我巡渠。”老站长的声音混着雨声砸在地上,“水利人的真本事,都在渠堤上。”
暴雨中的渠坡泥泞不堪,老站长每一步都深陷其中,纵使如此,他依旧双目如鹰,仔细扫视着每一块水泥板的接缝,不时停步挥锹,细致铲除杂草根茎。看着老站长不急不躁的模样,身后的赵建军按捺不住开口道:“站长,这大雨天的,看看有没有塌方就行了,几根野草能碍什么事?”
老站长没有回头,而是蹲下身,拨开一丛湿漉漉的草根:“建军,你瞧这些草须,扎进土里,水就顺着缝往里钻。日子久了,再牢的堤也要垮。”赵建军顺着老站长的手指看去,那团杂草的粗壮根茎深深嵌入渠堤,已然钻出了拇指般大小的孔洞!这一刻,他仿佛明白了老站长每一锹背后的深意。
“渠底光、渠坡光、渠岸光、渠道净、渠道走向和堤顶高度及分水口位置成一条线,这就是‘三光一净一条线’,守住这些规矩,就是守住了渠水!”雨势渐收,老站长缓缓直起身,将手中的铁锹郑重递到赵建军手中。夕阳穿透云层,把两人的影子投在湿润的渠堤上,手中那柄铁锹在光影间化作一道桥,将两代水利人的影子紧紧相连,在暮色中悄然完成了一场精神传承。
一代新人换旧人,十八载春秋如水逝去,赵建军从朝气蓬勃走到两鬓染霜,水管站里年轻面孔逐渐多了起来,唯有那柄从老站长手中接过的铁锹,始终陪伴着他走过每一个巡渠的日夜。
2025年3月末,时值春灌关键期,深夜熟睡中的赵建军突然接到值班人员的紧急电话:“站长,干渠塌了一段,水堵住了,下游几百亩地等水呢!”
闻讯后,赵建军立即带上工具赶往干渠,应急灯下,2米长的渠岸塌陷,泥土混着杂草堵住了大半水流,水面漂着枯枝和塑料袋,4名年轻人拿着工具在渠里抢修,只是经验不足的他们一时显得有些手忙脚乱。
赵建军见状,当即跳进泥水中,一边徒手扯掉缠在石头上的塑料袋,一边指挥众人,“别漏了!树根会缠杂草,‘一净’得彻底!”“‘渠底光’,必须清到原水泥板,不然新岸不牢。”“‘渠坡光’要无杂草树根,新土才不松”……
沿着“三光一净一条线”的标准,一道道指令有条不紊地逐步下达,原本手忙脚乱的队伍转瞬间有了秩序,清水面、挖淤泥、修塌岸等一项项工作稳步展开。在最关键的“一条线”校准,赵建军拿出激光找平仪,“老一辈靠眼瞄,现在用仪器复核,差一点就耗水冲岸!”顺着激光看去,渠道走向和堤顶高度及分水口位置笔直成线!
经过三个小时奋战,水渠恢复通畅。开闸那刻,清水顺“渠底光”流淌,沿“渠坡光”“渠岸光”,“一条线”流向下游几百亩待灌的田地……
在众人的欢呼声中,赵建军的身影悄然融入夜色,让出了喧嚣的舞台,而那柄常被其握在手中的锹,已在悄然间传递在了年轻一代的手中,一如18年前一样。
云计算蓝皮书显示,2025年以来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云原生、智算云、行业云等新形态快速发展,为政务服务、工业制造、金融科技和医疗健康等领域提供了坚...
在“人工智能+”行动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双重驱动下,多家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将人工智能深度嵌入设计、生产、物流和售后服务全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