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物探测量工程中心基层党支部品牌创建实践纪实
在油气勘探的壮阔征程中,物探测量是叩开地下宝藏的“第一把钥匙”。作为石油物探测量战线上的基层党支部,测量工程中心第一党支部始终将党建与生产深度融合,以“一支部一品牌”为抓手,围绕“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肩上有责、手上有活、脚底有土”的“五有党支部”建设目标,锻造了一支技术过硬、作风扎实、充满活力的先锋队伍,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注入红色动能。
心中有爱:以情怀凝聚队伍,筑牢信仰之基
物探测量常年与山野戈壁为伴,与严寒酷暑同行,唯有心怀对事业的热爱、对团队的真情,才能让队伍在艰苦环境中迸发凝聚力。长久以来,支部高度重视精神传承,开设“勘探精神讲堂”,邀请老党员讲述“求实奉献,创新引领”传统;建立“党员群众结对联系”机制,针对困难员工开展“暖心慰问”,深入了解困难员工在工作、家庭、子女教育、健康等方面遇到的难题,让“组织温度”成为员工战胜困难的底气。今年,支部开展了“岗位赋新能,聚力齐前行”主题党日活动,15名党员带头回归一线实操岗位,在公山庙项目单日测量点位突破1000个,用行动诠释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勇气和决心。
眼里有光:以创新驱动发展,点燃奋进之火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目前,测量行业趋势正向着智能化、信息化、可视化方向加速转型,我们引导党员争当技术突破的“探路者”。支部围绕“郑家志创新工作室”、“刘书铭创新工作室”两大专家工作室,在无人机航测、车载式震源施测、测量信息可视化平台、HSE云平台等方面开展新技术攻关,三项无人机航测成果提升无人机施工效率30%左右,测量信息化平台投入完成上百万测量信息全链路可视化、数据化、智能化;HSE云平台确保野外施工全流程、全周期、多端口的预警保障;车载式震源施测较传统震源施测效率提升27%左右。以创新力驱动生产力,为测量施工保驾护航。
肩上有责:以担当护航使命,扛起安全之旗
“测量差一米,钻井偏千尺”。物探测量是勘探作业的“先锋队”。施工中,我们推行“党员责任区”制度,将工区划分为4个网格,党员带头签订“质量安全军‘令状’”,建立“现场巡查+室内双控”质量管控体系,始终力争“零质量事故”。公山庙项目中4名现场检查人员,实现操作人员巡查“全覆盖”;5名室内质检人员逐点检查42万余个物理点与120余万个轨迹点的合理性,确保物理点精准可靠。同时,支部还将安全生产纳入主题党日活动,开展“隐患互查”活动,累计整改风险点52项,让“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成为全员行动自觉的准绳。
手上有活:以匠心锻造本领,练就克难之功
物探测量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支部坚持“党员即标杆”,实施“技能登高计划”。通过“导师带徒”培养出GNSS动态测量能手5人,组织员工参加“第二届集团公司测量工技能比武”、“西南物探分公司测量技能比武”等实战比武4场;在川东华蓥山,九龙山等高陡地貌区块,党员技术小组创新“差分定位+网络电台”融合方案,攻克信号遮挡难题,保障了物理点施测“零误差”。目前,我支部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才占比达90%,4人在集团公司测量技能大赛中分获金、银、铜奖,真正实现了让“手上功夫”成为攻坚利器。
脚底有土:以实干扎根一线,厚植为民之心
“测量员的鞋底有多厚,对工区的感情就有多深。”我们坚持“支部建在项目上”,党员、领导、干部在项目任务饱和的情况下,年均驻守一线超200天。绵延的华蓥山,我们在崇山峻岭中上下“翻飞”架设电台;波涛滚滚的嘉陵江边,我们脚踩鹅卵石在晨曦、晚霞中奋力前行。在大川中的烈日下我们挥汗如雨,在九龙山皑皑白雪中,我们踱步前行,更在每一个绵绵细雨中,披蓑戴笠艰难推动着项目测量进度条不断迈进。脚步丈量着测量人的家国情怀,更践行着“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光荣使命。
以品牌之力铸魂,以五有之志砺剑
“五有党支部”不仅是一个基层党建品牌,更是一种精神传承。五年来,我支部带领队伍累计完成1亿1000万公里测线和15个重点区块勘探测量任务,助力发现油气储量超亿吨,获评西南物探分公司“先进集体”、“优秀基层党支部”等荣誉称号。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以“五有党支部”为标尺,把党支部打造成攻坚啃硬的堡垒,把党员淬炼为冲锋在前的尖兵,用物探测量人的忠诚与担当,为端牢能源饭碗再立新功!(作者:周润寒、苏展摄影报道 )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