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的支柱地位愈加凸显。随着常规气藏开发逐步趋于成熟,我国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点正加速转向深层和超深层。这类气藏储层往往具有低孔、低渗、强非均质等特征,能否实现高效开发,直接关系到资源战略接替与能源供给安全。
安岳气田台缘灯四气藏正是该类气藏的典型代表。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超深低孔岩溶气藏,它不仅是天然气工业攻坚克难的重要对象,更是检验我国在复杂气藏开发领域综合实力的试金石。近年来,该气藏依托一系列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成功建成60亿方/年生产规模,近年来已连续4年实现高产稳产,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相关技术成果先后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优秀油气开发方案一等奖等荣誉,标志着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在超深低孔岩溶气藏开发领域迈上了新台阶。
技术突破:破解低孔低渗气藏的三道关口
台缘灯四气藏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储层微观结构极为特殊,以毫米—厘米级小型溶洞为主,孔隙度不足4%,渗透率仅约0.5毫达西;二是储量分布高度集中于低孔储层,80%以上储量位于孔隙度小于5%的层段;三是整体埋深超过5000米,且空间分布强非均质,产能呈现百米突变。长期以来,业内普遍认为这类气藏难以实现规模高效开发。
针对这三道关口,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通过“地质—工程—效益”一体化攻关,形成了可复制的技术体系。其一,在储集体认识与预测上,创新建立了小尺度缝洞体精细刻画技术,结合地震反演、地质建模和动态反演等手段,储集体识别精度显著提升,实钻吻合率超过90%,大幅提高井位部署的精准性。其二,在开发方案设计上,突破传统“点状突破”思路,提出“高低渗协同动用”模式,通过优区优井、结构优化和节奏控制,实现储量动用的“面状推进”,百万方级气井比例提升至70%。其三,在工程提效方面, 形成“一井多体沟通+精准酸压” 的组合方案。单井平均稳定日产量达到23万方,工程改造效果与储层特征实现高度耦合。
三项核心突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闭环迭代实现了系统集成。精细刻画保证了目标选择的科学性,协同动用解决了整体动用效率低的问题,工程提效则将设计理念转化为气井产能。最终形成的技术体系,为特大型低孔岩溶气藏开发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实践成效:高产稳产与示范引领
技术突破最终要经得起实践检验。台缘灯四气藏自建成以来,已连续四年保持60亿方/年生产规模,充分展现了开发模式的有效性。累计产量已突破400亿方,预计采收率超过60%,在同类气藏中处于领先水平。
项目内部收益率高达29%,在高温高压、低孔低渗的极端条件下实现技术—经济双赢。与此同时,近三年新增产值超过200亿元,新增税费与利润合计15亿元,对区域经济和产业链带动作用显著。
更为重要的是,该气藏的成功实践,验证了“低孔、低渗、深埋、强非均质”气藏依然具备高效开发的可行性。“地质认识升级+一井多体设计+工程工艺创新”的综合路径,能够有效对冲不利因素,把“难动用储量”转化为“可高效产能”。这一模式不仅为安岳气田的持续稳产提供了保障,也为我国其他同类气藏的开发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范式。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研究院将继续深化地质—工程—经济三线协同,进一步提升剩余储量识别精度与动用效率,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推动实时动态优化。随着这一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有望为川渝地区千亿方级天然气生产基地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也将在全球低渗储层开发领域贡献中国方案。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徐伟 李滔 周钰莹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