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联盟热点 >> 正文

科学种子在指尖发芽

企业报道  2025-08-05 13:43:56 阅读:995

  ——尚志市希望小学科技节全景纪实

  操场上人头攒动,欢呼声此起彼伏。初夏的阳光下,尚志市希望小学1888名学生变身为“小小科学家”,正兴致勃勃地动手实践。在开幕式的一声令下,几十枚由塑料瓶改装的水火箭齐刷刷地冲向天空——孩子们瞪大眼睛追逐其轨迹,爆发出惊喜的尖叫声。这一刻,科学的种子仿佛在每个孩子指尖悄然发芽,整个校园沸腾成了一片科学的海洋。老师和家长志愿者在一旁忙着引导,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一场别开生面的校园科技节,就在这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

11.jpg

  在校长看来,这场科技节不仅是成果展示,更是一场教育革新。对于这所偏居一隅的普通小学来说,全员参与的大型科技活动尚属首次。学校用实践诠释了“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理念: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让知识在指尖生根,让探究精神在童年绽放。

  缘起:双减政策下的科学教育“加法”

  这样的科技节缘起于国家“双减”政策实施后的思考。随着校外补课负担和书面作业的减少,如何利用腾出的时间和精力,让孩子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成为学校面临的新命题。尚志市希望小学给出的答案是——在“双减”中做实科学教育的“加法”:把科学探索和动手实践融入校园生活,弥补素质教育的短板。

  “我们没有名校的资源,但也要给孩子创造探究世界的机会。”校长的一席话道出了科技节诞生的初心。为此,学校提出了“低成本、高参与”的科学实践教育策略:即便没有高精尖的实验室设备,也要通过巧思妙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筹备阶段,教师团队广泛收集废旧材料,如塑料瓶、纸箱、旧光盘等,用于制作教具和实验器材。一点点积累起举办活动所需的物料。在有限的经费下,一场“自下而上”的科学嘉年华开始酝酿。

  全景:阶梯式项目点亮童心

  为了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玩有所获,学校设计了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科技项目。一年级制作五颜六色的UFO飞碟拼贴画,激发创意想象;二年级当起“小小建筑师”,用积木和黏土搭建房屋桥梁,体会结构的稳固与美感;三年级探索植物奥秘,制作生态瓶观察豆芽生长,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四年级挑战力学投射,用杠杆原理制作小投石机,在游戏中理解物理知识;五年级遨游太空,设计并发射自制水火箭,经历多次调整后火箭冲天而起,全班欢呼雀跃;六年级初尝AI编程,在电脑上用图形化软件制作简单的智能程序。这样梯度递进的项目设置,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校园的各个角落被划分为四大功能板块,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精彩。在探究区,学生们身穿小白大褂做起趣味小实验,每一次现象出现都引发孩子们阵阵惊呼。隔壁的工程区摆满了各式自制装置:用废纸板做成的桥梁模型、用竹筷和橡皮筋制成的机械臂、太阳系行星转动装置等,在调整加固中逐渐领悟工程设计的奥秘。

  走廊里辟出了一片展示区。这里陈列着各班的科艺作品:火星殖民基地沙盘、植物观察日记、科幻漫画等,琳琅满目。低年级孩子围着展板好奇发问,高年级的“小老师”则热心解说,展区俨然成为互动课堂。科普体验区里,摩擦起电的气球让纸蛇起舞,VR眼镜让大家漫游太空,各种科普展品让孩子们大开眼界。许多平日未曾见过的科学现象,这回他们都亲身体验了一把。

  四大区域各具特色,孩子们在一天之内轮番经历了观察、实验、制作、分享和互动体验,全流程沉浸在科学的乐趣中。这正是学校精心设计的教育用意:让科学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让每个孩子在动手中探究,在探究中成长。

  支撑:课程融入与“科艺创想”平台

  如此丰富的科技节活动并非临时拼凑,而是有着坚实的课程支撑。希望小学早在学期初就开始将科技节项目融入日常课堂教学。老师们有意识地把课堂知识同实践项目挂钩:数学课学几何形体后,让学生用所学设计未来太空站模型;科学课讲完光的反射,就指导大家制作潜望镜并在科技节上展示;美术课画科幻飞船,为一年级的UFO拼贴培养灵感。课堂知识不再停留在书本,而是立刻找到了用武之地,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紧密衔接,为孩子们参与科技节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更重要的是,学校自“双减”以来打造的课后服务品牌——“科艺创想”课程体系成为科技节的孵化平台。这是一套融合科学与艺术的系列课程,针对不同年级设有五级梯度培养目标。从低年级侧重美术基础和简单手工,逐步过渡到中年级强化材料实验和小发明练习,高年级融入技术制作和创意编程,最后还有面向特别感兴趣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实践。学生随着年级提升逐步攀登这座“科学+艺术”的创想之梯,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课程内容。

  “科艺创想”课程不仅让学生受益,也锻炼了教师队伍。不少原本任教语文、数学的老师也参与到课程研发和辅导中,实现了跨学科的共同成长。这为科技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创意支持——既有学生的创想火花,也有教师的专业保驾。


  成长:实践中蜕变的师生

  科技节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也让师生在实践中共同成长。在四年级桥梁搭建项目中,几个小男孩一开始为选材方案发生争执,谁也不让谁。老师便让他们亲手尝试各种方案。第一次搭建由于支撑不足塌了,同学们这才冷静下来一起分析原因;第二次加固桥墩,又因重量过大导致材料断裂……几番调整后,桥梁终于稳稳撑住了小车。成功瞬间,孩子们欢呼起来,先前的矛盾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合作带来的喜悦。事后他们也明白了:吵架没用,团结合作才是真本事。

  老师们同样收获颇丰。由于城镇小学专业科技师资有限,学校打破学科界限组建了跨学科教师团队共同筹备此次科技节,许多语文、数学老师都积极参与科学项目。六年级语文周老师指导学生撰写《我的科学小发现》探究日记,她坦言自己也跟着学到了不少新知识。老师们为了给学生答疑,私下查资料、听讲座“恶补”科学常识,通过研讨和培训抱团取暖,在实践中提升了专业素养。“这次活动让我们教师团队真正形成了学习共同体,一起补上了科学教育的短板。”一位老师感叹道。科技节俨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也培养了跨学科协作的默契,这笔宝贵的财富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持续发挥作用。

  保障:一份“安全手册”保驾护航

  热闹背后,离不开周密细致的安全保障。为了让上千名学生在各种实验和游戏中零事故运行,学校专门制定了《科技节安全手册》,对活动各环节进行了风险评估和防控指导。手册涵盖从器材规范、场地布置到应急预案的方方面面。例如,火箭发射项目划定了安全警戒线并安排专人看护,化学实验台配备护目镜、手套并严格控制药品用量,医疗救护人员也提前进驻现场待命。一系列措施层层把关,为活动安全保驾护航。活动前学校组织了安全培训演练,活动中各岗位教师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现场秩序井然,整个科技节无一例事故。正是有了这份科学严谨的安全攻略,师生才能放心大胆地在实践中探索求知。

88.jpg

  意义:基层教育的创新启示

  夕阳西下,尚志市希望小学首届科技节渐入尾声。回首这一路,从萌生念头到成功举办,既有汗水也有感动。这场科技嘉年华带给学生的绝不仅是新奇体验,更是一种观念转变:科学不再是课本上的晦涩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有趣探索;创新也不只是遥远的大词,而是人人可以尝试的实践过程。许多孩子在日记中写下了“长大要当科学家”的梦想,此刻,一颗颗求知探索的种子已深深埋下。

  对老师和家长来说,这次活动同样意义非凡。老师们看到,素质教育在基层落地并非遥不可及,只要用心引导,城镇学校的孩子同样能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家长们也转变了观念:原来动手“玩”也是在认真学习,而且能培养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本领。正如教育专家所指出的,在“双减”背景下,这样的实践正是基层教育所需要的“加法”,为传统应试教育注入了鲜活的养分。

  科技节虽已闭幕,但带来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尚志市希望小学用一次大胆的实践证明:科学教育并非名校和大城市的特权,在普通的城镇小学同样可以生根开花。当“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理念真正落地,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激发出改变自身命运的力量。正如校长在活动结尾寄语时所说:“愿科学的种子在每个孩子指尖发芽,用双手去改造未来的世界。”这句话成为整个校园久久回荡的余音,给每一个小城孩子植下了勇于探索的信念。



更多专题
物探人追抚石油魂举誓建功大气田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新的起点谋求新的跨越 新的征程承载新...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

相关机构:
相关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