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小王,你这火急火燎地干啥去呀?”看着同事小王手里攥着件缺了扣子的工作服正要往外跑,李大哥急忙从工具箱旁探过身来。小王抹了把额头的汗,急得直跺脚:“刚升井换衣服时把扣子扯掉了,这眼看就要下井,得赶紧回宿舍找针线缝上!”“傻小子,咱们洗衣房就有‘纽扣急诊室’!”李大哥拍着他的肩膀笑起来,“张姐她们缀的扣子,针脚比机器扎的还匀实,送过去立等可取!”
这话如同一剂定心丸,小王三步并作两步冲进联建楼。洗衣房里氤氲着淡淡的消毒水味,洗衣女工张姐正弯腰将刚烘干的工作服码成齐整的方块。听到窗口的询问声,她直起身接过衣服,指尖在布料上轻轻一捻:“别急,下井的工装得用防刮线。”话音未落,她已拉开靠墙的抽屉——左侧二十四个格子里,靛蓝、藏青、卡其等十余种工装专用线团按色号排列,右侧三层收纳盒中,从直径1.5厘米的圆扣到带安全扣的特种纽扣,分类标签贴得整整齐齐。张姐瞟了眼工作服领口的纽扣残痕,左手抽出藏青色线团,右手精准捏起枚四孔树脂扣,动作行云流水。小王看得直咋舌:“张姐,您这堪比博物馆藏品陈列啊!”张姐笑着穿针引线:“咱们矿工兄弟的工装磨损快,备齐三十种针线配件,才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穿针、绕线、打结,张姐的指尖在厚重的帆布上灵活翻飞。银针如穿梭的燕,时而斜向锁边加固,时而十字交叉防脱,细密的针脚在纽扣周围织成小小的保护网。小王望着她专注的神情,忽然想起母亲坐在煤油灯下缝补衣服的模样——小时候总把衣服刮出破洞,母亲总会边缝边念叨“衣服破了能补,身子骨可不能受伤”。如今离家千里,这熟悉的场景竟在洗衣房重现,温热的触感悄悄爬上眼角。“好了!”张姐把衣服递还给他,掌心还带着熨帖后的余温。小王摸着比原装更结实的纽扣,突然发现衣角处还有个不起眼的勾丝被巧妙地绣补好了,针脚细得几乎看不见。
这头刚送走小王,张姐转身就加入了流水线作业。洗衣房的电子屏上,“今日待处理327件”的数字正逐件减少:分拣区的大姐们戴着白手套,按“井下工装”“地面制服”“特殊污渍”分类,袖口磨损超过2厘米的会贴上红色标记;水洗区的智能设备根据布料材质自动调节水温转速,重油垢工装要经过三次预洗;缝补台更是热闹,李姐正用防磨贴加固矿工服的肘部,王师傅拿着尺子量裤脚,准备给小个子职工改短3厘米。张姐负责最后的质检,她戴着老花镜检查每件衣服的缝线,发现有处钉扣的线松了,立刻拆了重缝:“这扣子要是掉在井下,可能就是安全隐患。”
墙上的时钟指向下午五点,最后一件熨烫平整的工作服挂上挂钩。张姐揉了揉酸胀的肩膀,望着满架整齐的衣物笑了。寒来暑往间,她们用千针万线将“人本服务”缝进布纹,把“精细管理”织成流程,让“高效响应”穿过针孔,以“务实作风”落地生根。当矿工们穿上带着余温的干净工装,触摸到的不仅是平整的针脚,更是后勤人用真心暖出的温度。(乔谦)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