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车间收到一台“趴窝”的掘锚一体机。外部报价280万元,还得等20天。车间副经理老杨看完报价,什么也没说,只是把纸揉成团扔在一旁,然后带着几名工人扎进车间。他们只用了三个小时,就把账算明白:自己能修、成本45万元、13天后就能投入使用。结果一进一出,节省了155万元。同样是坏了设备,有人走流程报修,有人靠判断决策。后者更能体现管理水平的差距。
第一笔账:早一步,省得多
很多地方,设备坏了再修,是常态。但柠条塔反其道而行,关键设备一律建“健康码”,扫码就能查运行状态。有一次系统预警油温异常,技术员提前更换轴承,避免了整线停产,省下120万元。
不是等出了问题才补救,而是提前把问题掐灭。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降本。节省的,从来不是没花的钱,而是未发生的损失。
第二笔账:能修就别换
一根裂开的立柱,原本按流程要报废。老王用自研的“金属再生术”修好继续用,一年下来省了1200万元。流程也能优化。三小时的换件操作被他压缩到40分钟,效率提升,产线收益更高。
他们不靠高投入,不追新设备,而是靠判断:这东西,值不值得修?技术的核心不是工具,而是判断。
第三笔账:一颗螺丝,也是一笔账
车间墙上有块“维修收益看板”,每天更新维修完成额和节约成本。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完成产值5511万元,节约成本4056万元,全年目标完成过半。维修不是支出,而是经营的一部分。不是等着修,而是算着修。只要账算清,维修也能成为利润来源。
在柠条塔,每一次维修,都是一次判断;每一个螺丝,都拧出了效益。他们没上大系统,没花大预算,却用小动作撑起了经营逻辑:能修不换,能省不拖,能早不晚。他们靠的不是预算追加,也不是技术堆叠,而是三笔账,把“支出”修成了“产出”。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