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联盟热点 >> 正文

青年“质”造者:筑牢质检线的“硬核”防线

企业报道  2025-07-29 15:10:22 阅读:784

  通讯员夏艳琦报道:在天伟化工厂质检车间,一个身穿蓝色工装的青年身影总是穿梭于设备之间。他时而俯身检查仪器数据,时而指导班组成员操作流程,眉宇间透着专注与沉稳,他就是同事们口中“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冲”的硬核青年担当——张磊。

  化学检验的精准,在他这是刻进骨子里的“执念”。每次检测,他都像在做“精密手术”,取样时严格把控规范,操作时紧盯仪器每一个微小波动,记录时反复核对小数点后的每一位数据。有次班组检测一批原料,各项指标都在合格范围内,唯独一项元素数据接近临界值。徒弟认为“临界值合格就行”时,他却眉头一皱:“临界值不是安全线,要查到底。”他带着徒弟重新校准仪器、更换试剂,连续做平行实验,最终发现是样品处理环节的微小误差导致数据偏差,他及时揪出了潜在风险。“数据里藏着隐患,多一份较真,生产就多一份安全。”后来这句话成了班组新职工入门学习的第一课。

  仪器设备是质量检测的“武器”,张磊则是车间设备仪器的“专属管家”,对于这些“老伙计”的“脾气”和“秉性”,他都了然于心。每天上班前,他都会挨个仔细地检查分析设备、制样设备的“身体状况”,摸一摸机身温度,听一听运行声音。在设备出现故障时,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迅速排除故障,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对设备的“改造瘾”,是张磊身上鲜明的标签。他充分利用现有离子色谱设备重新制作分析模板,将碱中硝酸根含量分析从原先的定性分析改造创新至定量分析,使样品分析时间缩短,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他积极推进“氯乙烯转化器的自动检测”项目,通过安装“在线分析小屋”这一智能化设备,能够实现对氯乙烯转化器的实时、不间断分析检测,借助实时数据反馈,操作人员可及时预判潜在风险、精准调控工艺参数,让智能化真正成为保障生产安全、提升生产效能的有力支撑。

  “一个人厉害不算什么,班组人员能够独当一面才是真本事。”张磊更在意“把本事传下去”。新职工马若涵刚来时总把移液管捏得太紧,好几次加样时手一抖,液体溅到了实验台上。他看在眼里,默默记在了心里。那天下午,实验室的活告一段落,马若涵正对着操作台整理器具,他拿着一支空试管走了过来,笑着拍了拍马若涵的肩膀:“小马,来,跟我练会移液管。”马若涵愣了一下:“张师傅,是我哪里做得不对吗?”“别急,先试试用这支空管移液。”看着马若涵又习惯性地攥紧了移液管,“你握筷子要是攥这么紧,菜能夹稳吗?仪器跟人一样,也要‘松口气’,太使劲反而不听使唤。”张磊边说边握住马若涵的手腕,从三指发力的角度到手腕悬空的高度,一点点掰扯细节。

  作为基层管理者,他深知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他根据班组成员的技能特长,进行精准的岗位分配,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同时,他还积极推行“轮岗学习制”,鼓励青年职工掌握多项操作技能。如今,32名班组成员中已有27人完成“精一岗、会两岗”,班组也先后获得“安全生产先进班组”“优秀班组”等荣誉称号。“你看,李晓琴现在调试色谱仪的手稳得像‘定海神针’。”“高海迪排查设备故障比说明书还准。”说起徒弟们,他话里带着藏不住的得意。

  “哪有什么全能,不过是多学多干。”张磊擦了擦手上的试剂痕迹,语气里带着些许自嘲又透着股实在。这位90后青年以青春为笔、劳动为墨,在质检岗位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职工的奋斗答卷。


更多专题
物探人追抚石油魂举誓建功大气田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新的起点谋求新的跨越 新的征程承载新...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

相关机构:
相关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