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纵深推进的今天,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既懂中国道路、又精通中国文化的一批专家学者,正走到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四川安岳籍传统文化专家刘代全,正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从军营走来,在基层扎根,以数十年坚守深耕国学与非遗文化,形成了兼具实践厚度与时代高度的学术与精神“双重名片”。近日,他凭借在国学非遗传承、传统文化培训与实践转化方面的突出贡献,成功入选“一带一路”国家主题推介重点推荐品牌库,并获得专属入库ID,可在中国网“丝路中国”平台查询验证。
这既是对个人长期耕耘的权威认可,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平台上再度焕发生机的有力注脚。

军营砺志:从政治处到档案室的“精神底色”
1969年,18岁的刘代全投身军营,在部队他先后担任代理书记、代理群工干事。军旅岁月锤炼了他雷厉风行的作风,也塑造了他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品格——这种气质,成为他后来深研国学、服务社会的“精神密码”。
1975年退役后,他扎根地方,先后在区、乡党政机关及公安机关负责档案组卷归档工作,完成档案升级与业务档案规范化整合,形成卷棕数千卷。
这份看似平凡的工作,大量鲜活的一手资料,为他后来从事国学研究、非遗梳理和文化讲解,提供了坚实的“活档案”基础。
可以说,军营塑造了他的家国情怀与执行力,档案工作则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史料根基。两者叠加,构成了他日后走上国学非遗传承之路的坚固起点。
以易载道:让传统文化“从书斋走向生活”
“国学不是高悬庙堂的概念,而是活在百姓日用之中。”这是刘代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作为(原)四川省易学会会员、高级传统文化培训师,他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作方法——他踏遍川蜀大地,大江南北,实地走访乡村社区、历史遗址和文化场所,将档案中的文字材料与现实场景一一比对;在大量调研基础上,他将《易经》、儒家经典以及社会管理,人生选择、家庭和谐相关的观念,转化为普通人听得明白、用得上、愿意学的“生活国学课程”;在授课与培训中,他更强调“知行合一”,倡导把国学精神落实到为人处世、职业操守、家风建设以及健康观念上,让传统文化真正“走下书架、走进心里”。
传统文化不只是知识,更是一整套有助于身心平衡、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价值体系。

荣誉汇聚的2025:厚积薄发的“高光一年”
对于刘代全而言,2025年是承载厚积薄发意义的关键年份。多年来的默默耕耘,在这一年集中地收获了来自国家级、行业级平台的多重肯定:
· 2025年6月,他被“世纪大采风”组委会授予“2025年国学传承品牌人物”荣誉称号;
· 7月,接受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专访,其事迹被收入《时代匠心》相关专题;
· 8月,在全国首批“双创人才”申报评选中,经评审通过,被授予“全国第一批非遗双创人才”称号;
· 同月,被非遗网非遗高级智库专家评审组委会聘任为非遗高级智库“宋誉主任”,参与非遗战略研究与智库建设;
· 同月,在《名家讲坛》艺术人生专访活动中被授于“2025年度最具影响力国学名家” 荣誉称号;
· 9月,在“非遗中国说”大型技艺传承纪录片访谈中,被授予“国学文化传承典范人物”;
· 2025年10月,被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文创时代栏目聘请为特约教授;
· 2025年10月,其相关学术成果入编由科技部主编的国家大型历史文献《奋进中国新征程》。
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探索。
他既是扎根基层的实践者,也是站在时代前沿的倡导者:
· 在非遗“双创”框架下,他思考如何让国学不只停留在文本,而是与文旅、文创、教育、咨询等产业结合,真正成为具有活力的“文化生产力”;
· 在智库工作中,他以档案视角和基层经验为基础,为非遗保护、国学教育普及、乡村文化振兴等提供扎实可行的建议方案;
· 在媒体访谈与纪录片中,他通过平实真诚的讲述,让更多人了解到:传统文化并非“旧事重提”,而是参与“新征程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
2025年,正是这样的思想与实践,推动他从“地方文化骨干”成长为“面向全国、走向丝路”的国学非遗代表人物。
丝路视野:让国学非遗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文化坐标”
入选“一带一路”国家主题推介重点推荐品牌库,对刘代全而言,是荣誉,更是新的起点。
这一平台的背后,是中国网“丝路中国”等权威渠道,是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全球受众的对外展示窗口。作为入库专家,他的名字、事迹和代表性成果将与其他优秀品牌与人物一道,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更广阔的视野中,他的目标已不限于“讲好本地故事”,而是思考如何让国学非遗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三重价值:一是作为“理解中国”的钥匙,通过对中国历史、传统礼制、价值观念与家国情怀的系统讲述,让海外朋友理解中国人“从哪里来、凭什么自信、要到哪里去”。二是作为“对话世界”的语言,国学中的“和而不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理念,与当今世界所追求的和平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天然共鸣。他希望以此为纽带,推动不同文明在相互尊重中寻找价值交集。三是作为“滋养个体”的智慧资源,在全球性压力与焦虑情绪上升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省、自律、自守”的人生智慧,可以为不同国家的普通人提供心灵安顿与生活指引。
他坚信:“国学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参与当下、服务未来的活态智慧。”
正因如此,他始终保持奔走于课堂、讲坛、基层与媒体之间的忙碌身影,用自己清晰的讲述和朴素的坚持,让更多人走近国学、理解非遗、热爱中华文化。
结语:丹心守文脉,笃行传国魂
从军营到机关,从档案室到讲台,从地方调研到国家级荣誉,再到如今入选“一带一路”国家主题推介重点推荐品牌库,刘代全用一生,写下了四个字——“守”“传”“学”“行”:
· 守的是民族文脉与精神根基;
· 传的是国学非遗与价值信念;
· 学的是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更新的理论与方法;
· 行的是把国学智慧落细到人生、落到家庭、落到社会与国家建设的每一个角落。
他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证明:
国学非遗不是遥远的“过去式”,而是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现在进行时”;
传承也从不是孤军奋战,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与担当。
在“一带一路”的广阔舞台上,
刘代全的名字,连同他所代表的那份沉稳、厚重而坚韧的文化力量,
正化作一束温暖而持久的光——
照亮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也照亮世界理解中国的一条文明之路。
云计算蓝皮书显示,2025年以来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云原生、智算云、行业云等新形态快速发展,为政务服务、工业制造、金融科技和医疗健康等领域提供了坚...
在“人工智能+”行动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双重驱动下,多家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将人工智能深度嵌入设计、生产、物流和售后服务全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