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采购的设备因微小偏差不能使用,是联系厂家开启长时间的等待,还是先想想办法解决?如果原料消耗量异常增加,是选择直接向上级上报,还是先思考哪里出了问题?在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分岔路口”,哪一种才是最优解,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化研究院集团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化工一厂党员的做法给了我们答案。
该单位采购的一台自动灌装设备,由于其定位转向装置和盛装产品的钢桶防滑护圈之间在尺寸上有微小偏差,无法正常使用。“直接的办法是联系厂家重新生产相匹配的钢桶,但长时间的等待会影响生产效率,”项目负责人白银元说。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他和经验丰富的师傅张肇辉决定先找找办法。他们比对了各种材料,最终在设备的定位转向装置上贴了透明薄膜,填补了微小偏差,使设备得以正常运转。
“95后”党员申晋杰在一次盘点中发现一种重要原料出现消耗量异常增加的情况。“这个异常是否可以解决?”带着这样的疑问,申晋杰一头扎进工艺数据堆,对各工序的参数逐一比对核算,经过多轮细致分析,关键症结终于浮出水面:红水PH值控制较高,这不仅会增加成本,而且暗藏设备损耗风险。为此,他申报了年度改善课题,组建团队制定优化方案,在实施一个月后,有效控制了该原料的消耗。“现在银光公司一直在推进降本增效,这就是我们一线人员要想办法改进的着眼点。”入厂以来,申晋杰每年都要参加创新项目,凭借这份热情,他多次获得银光公司级荣誉,现在已成长为化工一厂技术科科长。
在排烟管内装填鲍尔环,使储槽顶部清理频次从每月8次降低至每月2次;通过减少硝化机的出料时间差,提升了开停车的安全性;将扫帚前端分段捆扎,解决了设备狭缝处不易清洁的问题……在化工一厂每月的考核公示中,这些由员工发现解决的难点、堵点都成为了被通报表扬的优秀案例,同时,该单位员工还借助银光公司搭建的“赛马”课题、合理化建议、“三结合”改善团队、QC小组、党员创新工程、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等各类创新平台,将问题转化为课题,不仅提升了业务能力,而且得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取得了“问题从产线中来、成果应用到产线中”的效果。
(文图:王安怡)
云计算蓝皮书显示,2025年以来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云原生、智算云、行业云等新形态快速发展,为政务服务、工业制造、金融科技和医疗健康等领域提供了坚...
在“人工智能+”行动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双重驱动下,多家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将人工智能深度嵌入设计、生产、物流和售后服务全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