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静宁,是在秋日的晨光里。这座坐落于甘肃省平凉市西北隅的古城,如一位静默的智者,依偎在六盘山余脉的怀抱中,背倚黄土高原的苍茫,面朝渭水奔流的方向。它不喧嚣,却自有风骨;它不张扬,却底蕴深厚。一场为期三日的静宁之旅,让我在历史的回响、自然的馈赠与人间烟火中,邂逅了一座城的灵魂。
旅程的第一站,是静宁县界石铺镇的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秋阳洒落在纪念馆青灰色的墙垣上,仿佛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庄严。这里曾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驿站,毛泽东同志曾在此短暂驻足,点燃革命星火。
步入馆内,三间展室陈列着泛黄的照片、斑驳的文物与详实的史料。一张张红军战士坚毅的面容,一件件毛泽东曾使用过的电话机、铜灯、火盆,以及房东家的织布机、纺线机,无声地诉说着那个年代的艰苦卓绝。最令人动容的,是那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庆圣楼”——后被称作“红军楼”。它曾是红军宣传革命、分发战利品的讲台,如今仍巍然矗立,檐角飞翘,仿佛仍在传诵着“唤起工农千百万”的豪情。
站在这里,我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声:那是马蹄踏过黄土的节奏,是口号响彻山川的激昂,更是理想照进现实的光芒。这不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长征精神,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告别红色记忆,我们驱车前往静宁35度苹果谷。正值金秋,万亩果园层林尽染,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像无数盏小灯笼点亮了黄土高原的秋日。景区位于城川镇吴庙村,总占地35平方公里,依山就势,绿树环绕,小桥流水,鸟语花香。
沿着步道拾级而上,苹果元素无处不在:苹果造型的路灯、卡通人物雕塑、果核形状的座椅……处处彰显着“中国苹果之乡”的自信与创意。前几日刚下过雨,湿润的泥土气息混合着果香、花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竟有几分热带雨林的错觉。
我们走进科技谷,了解静宁苹果的智慧种植系统;于生态酒店小憩,品尝一杯用本地苹果酿制的果醋。静宁苹果之所以闻名全国,得益于黄土高原的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脆、甜、香、红”四字,便是它最好的注脚。而今,这枚小小的苹果,已成长为年产值数十亿的支柱产业,远销东南亚与欧洲,真正实现了“以小成大,达济苍生”。
静宁,古称“成纪”,据《史记》记载,是伏羲、女娲的诞生之地,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漫步在成纪古城遗址(位于治平乡),断壁残垣间依稀可见汉代城垣的轮廓。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的陶片散落于田埂之间,仿佛在低语着五千年的文明演进。
县城内的文庙遗址、明清书院旧址,仍可窥见“陇上邹鲁”的文风昌盛。而街头巷尾,剪纸、泥塑、社火、秦腔等省级非遗项目仍在民间鲜活传承。一位老艺人现场剪出一幅“苹果丰收图”,刀锋流转间,粗犷中见精巧,质朴中藏深情,令人叹为观止。
旅行,终究要回归到生活的本真。静宁的小吃街,是味蕾的天堂。一碗热腾腾的静宁锅盔夹凉粉,外酥内韧,凉粉滑嫩,配上辣油与香醋,瞬间唤醒味觉;一块刚出炉的糖油饼,金黄酥脆,甜香四溢;还有那香气扑鼻的静宁烧鸡,皮色红亮,肉质鲜嫩,是宴客待友的佳品。
夜幕降临,县城广场上灯火通明,老人打太极,孩童嬉戏,青年跳舞。我坐在街边小摊,捧一杯热茶,看云卷云舒,忽然明白:所谓“小康”,不过如此——民安其居,乐其业,勤其事,享其成。
静宁之美,不在奇峰异水,而在其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苦难与辉煌的对照、坚守与创新的并存。从“宁可苦干,决不苦熬”的奋斗精神,到“一业兴,百业旺”的产业格局;从红色基因的传承,到绿色生态的崛起——静宁,正以沉稳而坚定的步伐,走向属于它的“云程万里”。
归程途中,回望这座小城,夕阳下的苹果园如一片红色的海洋,静静流淌在黄土高原的胸膛上。我忽然想起那句:“此果虽小,以小成大。”静宁,不正是如此?它用一枚苹果,书写了一座城的奋斗史;用一段长征路,点亮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灯塔;用一份淳朴民风,温暖了每一个过客的心房。(通讯员:党军伟)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在这一宏大进程中,新质生产力被赋予了重要的...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这一历史转型的关键动力,新质生产力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所谓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