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联盟热点 >> 正文

紧盯三个“重点”做实日常监督

企业报道  2025-11-13 13:32:23 阅读:384

  日常监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贵在经常,也难在经常。如何让监督触角无处不在、让纪律约束无时不有,避免“雨过地皮湿”?关键在于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以点带面提升监督质效。做实做细日常监督,必须紧盯三个“重点”,于细微处见真章,在防变中显担当。

  紧盯“重点岗位”,管住“关键少数”的权力运行。“上有所率,下有所进;上有所行,下有所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等关键岗位人员,手握重要权力决策权、资源分配权,其言谈举止具有强烈的风向标意义。做实日常监督,必须将探照灯对准这些“关键少数”,聚焦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履行管党治党责任、规范“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廉洁用权等情况。要通过建立健全廉洁档案、开展常态化“政治体检”、进行精准化谈心谈话、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等方式,把监督嵌入权力运行的全过程,促使“关键少数”时刻感受到用权受监督、行事有约束。

  紧盯“重点领域”,筑牢风险防控的坚固堤坝。日常监督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聚焦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领域和敏感环节。要紧盯项目立项、招标投标、资金拨付、验收结算等关键流程,关注人事任免、资格审查、职称评定等敏感环节,严防利益勾连、暗箱操作。要深入分析这些领域的廉洁风险图谱,推动完善内控机制,堵塞制度漏洞,压缩权力寻租空间。通过专项检查、线索排查、现场督查等多种形式,让监督“长牙”“带电”,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廉洁风险,确保重点领域在阳光下规范运行。

  紧盯“重点环节”,抓早抓小防治“未病之疾”。“堤溃蚁穴,气泄针芒。”许多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往往源于初始环节的疏漏和小节问题的失守。日常监督的深层价值,在于其预防功能,在于“治未病”。必须将监督关口前移,聚焦政策制定“最先一公里”、项目启动初始阶段、干部任职履新之初、节假日等“四风”问题高发期这些重点环节。要善于从一顿饭、一杯酒、一张购物卡等细微处入手,察作风苗头、看思想动向。“婆婆嘴”“常念叨”式的监督,看似琐碎,实则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是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纵深推进的重要基础,体现的是组织的严管与厚爱。

  日常监督不是“一阵风”,而是“持久战”。唯有紧盯重点、精准发力,才能将监督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清廉成为干部的底色、发展的底气。(江懦汐)


更多专题
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在这一宏大进程中,新质生产力被赋予了重要的...

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这一历史转型的关键动力,新质生产力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所谓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

相关机构:
相关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