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济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以及考察山东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加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的工作要求,坚定扛牢“走在前、勇争先”的使命担当,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不动摇,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全力培优育强现代化工业体系,加快推动工业经济迈上万亿元级,规上工业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五个核心指标实现倍增。
一、聚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要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济宁是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8个,建成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纺织服装、专用汽车等国家级产业基地,但同时也面临制造业占比偏低、煤炭占比偏高等结构性矛盾,当前正处于加速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济宁把推动新型工业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并进,努力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济宁建成投产国内首个标准化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具备2000~5000吨级内河新能源船舶批量化建造能力。图为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舾装区。济宁市委供图
加力推动“232”优势产业强链壮群。把“链长制”作为推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的主抓手,围绕“做大企业、做优链条、做强集群”,聚焦工程机械、专用装备等15条标志性产业链和36个重点产业链,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链长”,市委常委、副市长担任“链长”,牵头市直业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链长”,全力推动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两高”,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三新”,食品、医疗药品“两品”“232”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精准遴选85家企业作为“链主”企业,“一链一策”实施“链主”企业、配套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结对行动”,379名市县领导干部全覆盖联系服务所有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金融链“五链融合”。定期举办产业链、供应链融链固链活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左右端融通发展,“一企一策”推动济宁能源集团、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冲刺千亿元级企业。加大中小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力度,制定优质企业年度培育计划,健全充分后备、逐级递进的梯度培育机制,实施动态管理,推动一批技术水平领先、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纳入培育赛道,年内新增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等300家以上,努力形成既有“明月”,又有“群星”,各类企业“漫山遍野”的良好发展局面。2025年1-8月份,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今年以来增速保持两位数;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1.1%,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
加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济宁的宝贵“家底”。济宁坚持系统谋划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深入开展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每年筛选1000个以上工业企业实施项目,发挥技改专项资金牵引作用,重点支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引导企业持续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激活技术、设备、资金等要素动能,千方百计推动煤炭、煤化工、造纸、橡胶、专用汽车、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发展,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推动“老树发新芽”。2025年251个技改项目纳入省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导向目录,数量连续4年居全省第1位。华勤集团超高性能轮胎项目,按照工业4.0标准建设绿色智能工厂,生产18英寸以上高价值轮胎产品,是F1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专用轮胎。
加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济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政府投资基金赋能增效作用,持续做大做强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绿色环保等产业。特别是把发展机器人产业作为重点,围绕机器人产业发展,制定了“五个一”扶持政策,一只基金,专门设立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为企业注入更多金融“活水”;一批厂房,通过国企注资,个性化定制厂房,企业来了拎包入住;一个机制,建立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一对一”保障机制;一个通道,开辟人才公寓、子女入学、就医保障等绿色通道,解除企业后顾之忧;一个团队,为每个企业量身定制服务团队,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目前,济宁建成了山东省重要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拥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邹城机器人产业园形成了“一刻钟供应圈”,圈内企业所有零部件,都能实现“家门口”配套。2025年4月26日至28日,山东省首届机器人大会在济宁举行,9位院士和500余家企业、高校院所参会,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在济宁录制了《从制造到智造:机器人赋能产业发展》,向全国推介济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活力和巨大潜力。近5年济宁机器人产业营收年均增长率都在20%以上,2025年1-8月份增长了23%。下一步,济宁将力争用3~5年时间做大规模,把产业能级“提起来”,全面增强产业竞争力,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加力推动未来产业发展。济宁精心筛选具备基础优势的北斗、遥感智能制造、合成生物技术、新型储能等19个未来产业领域,加快引育一批高成长性科创企业,积极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人工智能等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当前,重点聚焦打造低空经济新高地,开展通用机场、起降点规划布局,积极引育低空飞行器整机、零部件生产、低空运营服务等产业,全市拥有龙翼航空、顶峰航空等一批整机制造、零部件生产、无人机运营企业,招引落地深圳科比特航空低空经济产业园、泰一低空数据华东运营总部等一批项目。其中,龙翼航空在全国消防救援无人机市场占有率达到75%。
二、聚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
产业融合是当前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趋势,也是新型工业化的显著特征。济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方位、深层次赋能工业经济发展。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近年来,济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有451家企业与191所高校院所达成实质性合作,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达到795家,建有院士工作站21家。下一步,济宁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作用,坚持育主体、建平台、引人才、促转化,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育主体就是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推行企业研发项目备案制,“一企一策”精准培育辅导,打造“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建平台就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链主”企业与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共建创新平台,推进无研发人员、研发机构、研发活动的“三无”规上工业企业“动态清零”。引人才就是深入实施“接二连三”人才融合发展行动,省内重点对接济南、青岛两个城市,国内重点对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区域,绘制“企业技术、人才、平台需求”和“高校院所优势学科、技术成果”两张清单,一体推进柔性引才、项目孵化、科创飞地的建设,2025年新增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30人以上。优生态就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积极融入山东科技大市场,用好兖矿能源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意机械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省激光研究所、省级重点实验室等12家重大科创平台,支持企业创建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
济宁聚焦“做大企业、做优链条、做强集群”,建立工程机械、专用装备等15条标志性产业链和36个重点产业链。图为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 济宁市委供图
坚持以实数融合赋能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推进新型工业化,离不开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近年来,济宁把实数融合作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市5G网络覆盖率达到97.7%,建成省级晨星工厂498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6家、省级数字经济产业园14家,成功创建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下一步将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大力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成运行中国移动鲁南算力网络中心、兖矿能源鲁西数据中心两个算力中心,年内新建5G基站1500个以上,提升济宁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聚焦制造业、现代农业、服务业、能源、金融、交通、文旅等重点行业,用好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支持政策,深入开展产业和企业数字化提升行动,推动2000家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快发展机器人、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等核心产业,确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增长10%以上。大力实施“工赋济宁”行动,积极推动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外地优质服务商与本地企业对接,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
坚持以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济宁坚持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济宁工业经济迈向万亿元级的重要一环。实施生产性服务业“攀登进阶”和“倍增行动”。坚持引进、培育、壮大并重,2025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量突破4000家、营收规模达到43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系统解决方案、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推动企业从单纯的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面向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分行业精准制定十大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扶持政策,对350家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一对一”帮扶;聚焦商贸服务、科技研发、金融服务、港航物流、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环保服务、检验检测等重点领域,加大领军企业培育力度;规划建设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2025年打造50家创新中心、融合试点等高能级服务业平台。
三、聚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厚植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
指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近年来,济宁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工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持续提升了工业体系的绿色化发展水平。
加快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认真落实国家“双碳”目标,深入推进各类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能源节约集约利用,“十四五”以来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2.1%,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较“十三五”末增长近10个百分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4%。下一步,济宁将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盘活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让资源在产业链上充分循环;推动光伏和生态修复融合发展,稳步持续发展生物质发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年内在运在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8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1%。
济宁推动煤炭、煤化工、造纸、橡胶、专用汽车、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推动“老树发新芽”。图为华勤集团轮胎智能生产线。济宁市委供图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全市建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66家、绿色工业园区13家,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水平大幅提升,企业和园区源头减排能力显著增强。下一步,将以建材、化工、轻工等传统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推进绿色改造,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积极打造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推动全市企业绿色转型升级。
加快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内河航运具有运量大、能耗小、成本低、污染少等特点,本身就是生态优先、绿色转型的重要载体。济宁作为“运河之都”,在发展内河航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中,京杭大运河主航道210公里,占山东的80%、京杭运河的24%,位居14个沿线通航城市首位;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360公里,占山东省的58%。近年来,济宁大力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进一步畅物流、降成本、增效益,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物贸合作,已开通至武汉、重庆等地的集装箱航线29条,物流贸易覆盖全国152个城市;千吨级轮船、万吨级船队通江达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增长,2024年突破9600万吨,成功入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成投产国内首个标准化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具备2000~5000吨级内河新能源船舶批量化建造能力,累计签约订单168艘,已开工建造42艘、交付12艘,特别是近期为世界航运巨头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建造的182TEU纯电动力集装箱运输船,标志着我国制造的纯电动力内河集装箱运输船舶首次出海、驶向全球。下一步,济宁将坚定不移抓好内河航运发展,实施高等级航道畅通、临港产业突破、物流贸易跃升、绿色智能转型、运河文化传承创新“五大工程”,大力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积极推动港产城融合,规划建设梁山港煤钢物流园、新能源船舶制造、莱赛尔纤维物流园等“七大百亿临港园区”,探索“前港中厂后园”的发展新模式,推动济宁港由装卸港向贸易港、信息港和金融港转型,全面构建通江达海、连通世界的开放新通道。
四、聚力构建产业生态,汇聚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好各类资源,扎扎实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和加强党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全面领导,构建“1+8+N”工作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勇争先”总指挥部,下设市级领导任指挥长的工业、服务业、重大项目等8个指挥部,设立宁德时代、莱赛尔纤维等N个专班,集中全市资源力量攻坚突破。制定《工业经济倍增三年行动方案》,出台加力助企纾困着力稳工业保增长、工业经济首季开门红专项激励等一系列财政激励政策,助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济宁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推动全市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图为“国家绿色工厂”恒信集团加氢装置区。济宁市委供图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强化市场思维、经营理念,深入推进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等十大重点改革任务,以改革破难题、促发展。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扎实开展“千企百展”活动,巩固欧美日韩市场,拓展东南亚、非洲、中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成立济宁外贸专家团,组织专家上门辅导,助力企业出海抢单,努力形成高水平开放合作新格局。
强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牢牢把握“向高、向新、向绿”投资方向,重点投向优势产业扩张项目、高技术含量项目、高附加值项目。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对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新加坡金鹰集团莱赛尔纤维、日本小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等一批引领性重大产业项目,建立市级领导包保重点产业项目制度,千方百计解决土地、手续、用电、能耗等要素制约,推动项目快达产、满生产。开展高质量招商引资,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地区,用好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商协会招商等方式,聚焦主导产业顺藤摸瓜,补齐上下游、整合左右岸,精准开展产业招商对接、项目推进活动,再落地一批重大项目。
全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千万条,企业感受第一条。济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全面深化“一次办好”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诉求限时办结、闭环解决机制,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让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打响“民事无忧、政事高效、企事有解”品牌。构建“有事即办、无事不扰”服务机制,落实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严格规范涉企执法检查,坚决避免多头检查、重复检查,让企业腾出更多精力抓生产、谋发展。营造尊商重商亲商安商浓厚氛围,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高规格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和企业家做朋友,光明正大与企业家交往,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用心用情当好企业“服务员”,真正让企业家在济宁有家的归属感。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在这一宏大进程中,新质生产力被赋予了重要的...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这一历史转型的关键动力,新质生产力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所谓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