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名家访谈 >> 正文

赵倩颖:从艺术生产到空间生产

企业报道  2021-09-14 10:32:43 阅读:2466


  专访丨赵倩颖:从艺术生产到空间生产--“艺术+地产Max”模式下的公共艺术实践

  在艺术产业化时代,画廊既是艺术机构,也是一级艺术市场重要“媒介”。她是艺术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转换器”,其主要作用是将艺术创作的“独立行为”转化为社会化生产的“组织过程”。

  ArtDepot艺术仓库作为一家专业的当代艺术机构,多次与商业地产合作并且推出了受大众关注的公共艺术项目。比如让艺术家张占占的作品遍布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龙湖天街、福州苏宁广场、宝龙美术馆、两江新区市政公园、重庆机场、上海浦江郊野公园、上海奇迹花园等等多个公共场所,同时引进了被称为“大黄鸭之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的作品(位于重庆约克郡北郡的景观IP雕塑),以及艺术家OUCHHH所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数据门》等等。

  在这些具体案例中,我们能够窥见,ArtDepot艺术仓库致力于传统画廊的市场运作模式和艺术生产方式的新变革、新尝试,是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生产转向空间生产的过程。前者是将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扩展到公共空间:通过“公共性”串联和重组了艺术家、藏家、艺术资本的关系。后者是将精英主义所偏爱的图形文化转换为具有公共意识的景观符号:通过打破封闭的精英主义的“自恋”情节,从而满足公众审美诉求、体验需求、生活激情的理想艺术行为。

  赵倩颖作为ArtDepot艺术仓库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艺术推手,而且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出了“艺术+地产Max”画廊发展新模式。这不仅是对画廊市场运作模式的新思考,也拓展了公共艺术创作的新路径。那么,她是如何打造艺术商业IP的?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又是怎样的?记者独家专访了ArtDepot艺术仓库的创始人赵倩颖女士。

  记者:ArtDepot艺术仓库作为一家当代艺术机构,在众多的艺术机构中如何保持自身的这种独特性?

  赵倩颖:2018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刚好是“ArtDepot艺术仓库”在北京成立10周年,我选择在重庆又创立了一家新艺术机构“艺术仓库当代艺术中心”,在此之前我们一直按照传统画廊的模式运营,基于当地的文化特点,我又新增了书店和衍生品区域,并且在艺术中心的周边放置了一些户外雕塑,对于重庆大众而言,仅仅走进一个白色的空盒子看墙上的几张画,高冷的风格不太适合前期的市场,丰富的多元性经营让他们觉得有意思,并且开业三个多月就有了第一个陌生过路客人,我们更期待了重庆市场。

  从艺术仓库当代艺术中心成立之后,首先为当代收藏家做定向服务仍然是需要做的事情,同时我们定期举办艺术活动、讲座、也满足了当地公共艺术教育的可能性。可以说,从那个时候开始艺术仓库确认了新的三个方面的定调:A端,(ART)纯架上绘画原作的画廊式经营;B端,(BUSINESS)公共艺术项目介入地产、城市;C端,(CUSTOMER)艺术家IP授权、衍生品、零售等等。简而言之,艺术仓库越来越像一个文化综合体,已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画廊了。

  记者:如何打造艺术机构的商业IP,您是如何规划的?

  赵倩颖:首先我们选择的艺术家是否符合我规划的ABC概念,既有架上绘画,也有公共艺术作品,并且具备做延展内容。因为在我们未来的体系结构里,我的选择方式会优先考虑满足这三点,当然纯画廊方式的经营我依旧和一开始我开画廊的初衷一样,“绘画性”一直是我所热爱且推崇的,两者相并进吧。我们选择的艺术家如果更适合IP化打造,我们会按照既定的规划整合资源将艺术家带入综合市场,而后者,我们会更注重美术馆展览以及重要藏家的收藏。

  我认为,未来十年艺术会越来越去中心化,大众艺术消费市场已经成很高的比例在增长。过去传统的画廊模式,每个画廊基本服务五十到两百个专业藏家,已经很玩转了自我经营。但未来最大的单笔交易应该会在B端,最大的总交易量及金额一定在C端。

  记者:关于公共艺术方向的展览与公共收藏您是如何规划的?

  赵倩颖:关于公共艺术方向的展览也是三年前开始的,比如与北京兆泰集团合作,将艺术家展望创作的“风生水起”9件装置艺术作品成列在兆泰国际大堂,原本作品是在上海龙美术馆展览,但今天却被兆泰国际永久收藏,将美术馆级别的作品亲切的安置在了公共空间,去抚慰人心;与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合作并由他创作的“闪闪”一件高15米的雕塑由香港置地光环公园永久收藏,并形成了重庆的艺术地标;与艺术家OUCHHH合作并由其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数据门》落地于中国南京;更是将艺术家张占占的雕塑作品在全国超过十几个城市进行了公共艺术的永久收藏,重庆更是将张占占的噗噗熊做了一个市政公园。

  其实与地产的展览合作早在2015年开始艺术仓库与SOHO中国“长城脚下的公社艺术家驻留计划”深度合作长达五年,这个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作品,是中国第一个被威尼斯双年展邀请参展并荣获“建筑艺术推动大奖”的建筑作品。这是我们与地产亲密接触的第一次,也为后来艺术介入地产奠定了基础。

  记者:那么关于艺术家驻留计划,如何实现这种商业价值的转换?

  赵倩颖:我认为我艺术是可以给商业地产赋能的,增加其更强的艺术性,在艺术家驻留期间,其商业地产的价格比往常提高百分之三十至五十,如果是一个持续性的艺术加持的投入,对于人流、品质、租金及周边的上升价值更大。对于商业地产而言,艺术仓库与之合作的艺术家驻留计划,第一,增强其艺术性并留下永久艺术藏品;第二,增加其地产在高端圈层的知名度;第三,增加了其商业地产的附加收益。在这个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时代,需要亲身去感受的体验的事物越来越稀缺,艺术恰恰是需要真实体验为数不多的一种。

  记者:前段时间,艺术仓库所独家代理艺术家的张占占在宝龙美术馆展览,特别受艺术爱好者的欢迎 ,您能否谈谈策划这场展览带给您的感受?

  赵倩颖:占占宝龙美术馆的个展,早在去年我们在重庆艺术仓库当代艺术中心‘亲爱的小孩’张占占个展开始,已经定下,开始筹备。四月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兔子!兔子!”我们一开始并没有期待大众流量以及门票收益,其实那个时间点占占在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大众艺术爱好者的基础了,只是在艺术圈并不为很多画廊行业的人所熟知。美术馆的展览呈现,在上海的艺术圈子玩笑到“2021张占占现象”,其实占占就是一个从C端往A端介入成功的艺术家,只是我和他在这个最佳的时间点联手一起合作了。

  我在上海宝龙美术馆策划的占占个展,我刻意营造了一个雕塑在整个黑房子的戏剧性舞台效果。因为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很孤独,他的油画很多时候也都是黑色的背景,他说他喜欢黑夜。我希望呈现展览的方式能够摆脱美术馆博物馆高高在上不可触碰的艺术观点,让观众去触碰,每个人去亲近,拥抱,一起合影,真正把艺术带到公众中去做抚慰人心的事情,也许就是这样从神坛上走下,让所有观者在自媒体上各种宣传,展览开幕几天之后,突然小红书就爆了。#蓝朋友,超过55万篇笔记,#兔子兔子,超过100万篇笔记。这个是在我们预料之外的,也证实了大众对他的喜爱。

  大多时候公共艺术陈列在户外广场,但这个展览中我们让雕塑作品变成了展厅里的公共艺术。这就是我说的艺术去中心化的一个方面,让更多的人去亲近和接触作品,真正让公众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张占占从小仔山里长大,小时候的际遇是蛮孤独的,所以他一直希望做一点能够温暖人心的事情,这是他的一直以来的一种状态。当时我跟他说,其实这种温暖可能就是一种生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大多数人轻微的情绪变化和感受,其实这是很多艺术作品所不具备的。

  记者:您能否谈一谈在公共场域与在画廊策展有什么区别?

  赵倩颖: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画廊也好,美术馆也罢,它需要让人在非常安静的情况下去欣赏艺术作品,营造出一种高级的艺术感。对作品是一种近距离的欣赏,同时是让观者去体会作品的笔触、气息、细腻的氛围感受。

  但公共艺术反之,体量上从几米到几十米高度之间。比如当时艺术家霍夫曼的作品有15米高,艺术家张占占最近的新作也是10米高。在户外高空的环境里,周围车水马龙,怎样去吸引公众的目光?让人驻足停留?首先要有一定的体量,另外,公共艺术作品需要更多的互动性,我们新的一些艺术作品也会涉及到多媒体互动装置。最简单的互动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卡”,拍照也好,合影也好,观众能够感受到作品的情绪。

  但最早的公共艺术更多是历史一些纪念碑,历史故事事件记录。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解,在过去的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业地产和政府的诉求也发生了本质变化,对于原创、艺术性、传播变得更注重了。

  记者:艺术仓库与很多外国艺术家有合作,包括“大黄鸭之父”霍夫曼等等,相比较中国艺术家而言,其亮点和难点是什么?

  赵倩颖:与中国艺术家合作,艺术家原本生活在这个国家,对人文精神、城市环境,都更深入的理解与感受。也可以配合随时去雕塑工厂,他可以全程把控整个制作细节,在设计制作上与甲方的沟通更加通畅,临时发生的修改也更容易解决。但是外国艺术家呢,比如霍夫曼先生,我们会邀请他先来重庆,感受当地最烟火气的文化,逛菜市场、爬山、吃路边摊、逛一元店等等,既要感受大都市的高端文化气息,也要感受最接地气的地方,然后去创作出一个与重庆人的性格和生活状态较吻合的形象,所以他选择了松鼠。

  外国艺术家因地制宜的创作能力很强,同时,他的难点在于我们跟他的配合,也对我们团队要求更高,工厂要求更高,比如3D建模、挑选样品漆的颜色、每一片模块的珠光配比是多少等等,都需要我的团队去把控。然后我们再把样品快递给艺术家确认,开视频会议沟通修改意见。所以制作周期会变长,我要把控整个项目的进度。毕竟自己也是学艺术出生,所以更适合与甲方去沟通艺术性,灯光、设计、艺术家的理念沟通等等,其实画廊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记者:除了策划展览之外,您还做一些艺术投资,你能否分享一下您艺术投资的方向和秘诀?

  赵倩颖:我从2009年开始创立艺术仓库,投资艺术品。一开始创业没那么多资金,起初几年只能买几千、小几万的作品。但前年达利的展览,我们把迪拜达利IP展的作品和IP展览授权都买回了中国,我们既拥有了作品本身的价值,同时拥有了IP的价值,我们用这个展览的价值去产生新的票房收益,支持原始投资。因此,在商业模式上的投资,我分了三种方式:第一,投资IP作品,并将其变成一个商业项目,门票收益、衍生品收益等等,快速回拢资金;第二,某些艺术家是有未来性的,但不一定是我的口味,这种纯投资行为,短期持有之后通过拍卖或私下交易出去;第三,纯属个人喜好,艺术作品有无升值都无所谓,比如90年代花几万块买画的人,他今天的成就感可能更多来自于那个时代他较早发现了这个艺术家的价值,而不仅仅来自于今天这个作品价值过千万,所以,艺术品的投资什么时间都不晚,关键在于你选择谁的作品?

  然而,现在艺术投资发生了更多审美上的变化,收藏家的年龄层也从十几岁开始了。艺术消费大于了艺术收藏,这可能也是C端市场暴增的一个很大原因。现在所谓的潮流艺术,更多是消费行为,属于投资行为的,大多数最终大价值的获利者,都不是短期投资,而是长期持有,在最合适的点出售。当然,国内也有一些大藏家,真的一直在购买作品,未来十几年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真正的私人美术馆的呈现,而不是早期为了整个地产拿地属性的临时性美术馆。真正的收藏元年我觉得已经开启了。

  记者:艺术仓库从线上到线下商业孵化过程中,所面对的收藏人群是有区别的,那么线上和线下的商业逻辑分别是什么样的?

  赵倩颖:如果是个人线下购买艺术品,大多数属于私人收藏或消费,同时通过线下接触去了解一些艺术资讯和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内涵。另外一种是机构或企业线下购买艺术品,收藏的目的和属性与普通藏家有所区别,比如说地产企业的收藏是希望拥有地标性的公共艺术项目,通过这个艺术项目带动周边的产业,定期去做一些延展的活动。还有一种是企业永久收藏,把艺术品收藏作为企业收藏的一部分,相当于企业资产规划的一部分内容。

  最早的案例就是上海香格里拉酒店很早之前购买了一张曾梵志的作品,当时价格很低,后来价格翻了一百倍。还有一个很好的案例,赵无极平生创作尺幅最大的油画作品《1985年6月至10月》,长10米,高2.8米,当时是为新加坡莱佛士城酒店特别创作,后来拍出了5.1亿港元的天价。如果不是酒店大堂的诉求,艺术家怎么会画这么大的作品。

  线上购买艺术品的数据一直在增长,尤其在过去的两三年间,单件作品交易额从几百美金上升到几千甚至几万美金。对于我们公司而言,通过互联网销售的东西没有超过三万的,频繁交易的都是单价几百、几千的作品。我认为线上购买艺术品的人基本分为两种人,一种是通过互联网沟通项目信息,一种是纯属消费行为。我们有微店和淘宝店,都可以直接购买艺术品,同时我们和其他网络平台也有合作关联。

  记者:根据您的经验和观察,目前市场上像一些商场或商业地产,他们对于公共艺术的需求是怎样的?

  赵倩颖:他们的需求特别明确,一个新的商业体开始规划,就需要亮点来吸引人气、通过人群传播效应来增加实际商业体价值。因为现在互联网已经替代了很多功能,比如以前大家要去商场买衣服,现在互联网上就可以自由购买,随时退换货。各种餐饮也可以通过美食APP直接在家享用。其实很多生活服务或购买都可以通过线上解决,越来越少的人会去商场,所以最近几年商业地产下滑得厉害,母婴和餐饮算是大多数商业体的基础人流保障。客流量下滑,店铺的租金就要相应地下调,因此需要通过其他项目去提升客流量。而公共艺术项目是最立竿见影的一种方式,既保持高大上的艺术性,同时又具有公共性和互动性,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记者:张长收 责编:谷爽 实习编辑:刘冲)(来源:新浪收藏)


更多专题
物探人追抚石油魂举誓建功大气田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新的起点谋求新的跨越 新的征程承载新...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

相关机构:
相关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