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天然气研究院召开“传承匠心 共启新程”劳模表彰暨师徒结对大会,通过16对技术专家与青年人才的师徒结对、4对青年博士与技能人才的专项结对,创新构建“专家带徒+青年互助”的双轨培养模式,推动形成“老带青、青互促”的人才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天研院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企工程,以“四强化”不断完善“生聚理用”人才发展机制,培养出1名“80后”正高级工程师和4名“80后”一级工程师,形成了一支由专家挂帅、骨干领衔、青年支撑的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勇于创新的科研人才队伍,为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强化人才培养,优化“生才”环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焦“三强”管理人才、“高精尖缺”科研人才、“匠心工匠”技能人才,构建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一述一谈一带”长效培养体系,形成“培训赋能、岗位实践、能力提升”递进式培养链条,通过述职考评、座谈交流、结对帮带等方式,搭建交流互鉴、传承创新、学用结合的成长阶梯。同时,以岗位工作需求为导向,瞄准科技前沿和核心技术攻关方向,整合内外部优质培训资源,开展岗位专项赋能培训,深化产研融合培养机制,实现科研创新与人才成长互促共进。
强化人才引进,健全“聚才”体系。加强人才需求分析,积极争取公司政策支持,用好用活公司毕业生引才渠道。充分发挥博士后工作站分站优势,构建“需求预测、精准研判、靶向引进”科学聚才体系。近五年引进双一流人才占比近50%,新增33名博士到院工作,成功锻造了一支以博士团队为核心的科研“尖兵连”。同时,以院青年科委会为载体,打造天研“青”字号品牌,并依托重大原始创新项目“揭榜挂帅”、“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组建、国家级平台赋能、人才双向交流等方式聚集人才优势,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
强化人才激励,发挥“理才”价值。积极构建“物质+精神”双轮驱动激励机制,不断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通过出台“博六条”“科十条”等专项政策,切实提升科研人才待遇水平;建立并完善“杰出科学家”“卓越工程师”评比表彰制度,对在重大科研攻关和关键技术突破中表现卓越的骨干人才给予精准奖励。同步强化对人才的思想引领与人文关怀,以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培根铸魂,在院网设置通报表扬专栏,举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世界标准日”庆祝大会,评选院“终身成就奖”,持续激发人才荣誉感与自豪感。近年来,相继涌现出了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天府科技领军人才”等一批标杆典型。
强化人才使用,拓宽“用人”路径。突出精准用才,依托项目、现场,持续补齐人才能力、素质、实践、视野等各方面短板,让技术骨干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成才。以“科研攻关 党员争先”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成立党员突击队、组建党员攻关组,让党员技术骨干在核心技术攻关中担当主力,在生产支撑保障中奋勇争先,有效发挥了专业技术引领和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构建青年人才成长成才通道,先后选派11名优秀青年骨干到上级机关部门、生产单位实践锻炼,并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家重点实验平台中大胆发掘、启用青年人才,培养出集团公司青年科技人才、公司“英才计划”人选11人、ISO工作组召集人5人,实现了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双提升”。
下一步,天研院将在人才“生、聚、理、用”关键环节持续发力,不断强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激活人才创新活力,为“奋进世界一流,建设百年天研”和公司高质量上产500亿注入强劲人才动能。(王丹)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