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普法宣传的“移动课堂”,让法律知识走进农牧民家中;
他们是矛盾化解的“暖心桥梁”,用乡情法理平息邻里纠纷;
他们是基层治理的“法治尖兵”,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
2025年是全民普法四十周年与“八五”普法规划收官之年,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一年。自“八五”普法实施以来,青海省司法厅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将“法律明白人”培养作为基层治理基础性工程,通过“选、培、管、用”全链式培养,深化“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已培育覆盖乡村、巾帼、宗教场所的“三类法律明白人”12708人,这支扎根乡土的法治队伍正成为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的重要“生力军”。
选:多领域融合建队伍,实现覆盖无死角 青海省严格遵循《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规范(试行)》,立足地方实际划定遴选标准,优先从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五老”人员、党员代表、人民调解员中,筛选法治素养高、群众基础好的骨干力量。按照“每村至少3名”的要求,建立“骨干人才库+优秀后备人才库”,实行动态调整与员额递补,构建“村(社区)党支部+村‘两委’+N 类群体”的“一核多元”队伍架构。同时,结合地方特色拓展人员覆盖,联合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妇联出台专项意见,分层组建乡村、巾帼、宗教活动场所“三类法律明白人”队伍。截至目前,全省已遴选乡村“法律明白人”12408人、“巾帼法律明白人”300人,宗教活动场所“法律明白人”遴选工作稳步推进,“两库”人才总量达7540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队伍网络。
培:多层级赋能强素养,线上线下全覆盖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是青海“法律明白人”培训的核心原则。全省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培训体系,2023年举办首届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法律明白人”骨干培训班,2025年8月又组织80名骨干开展封闭培训,课程涵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民法典、矛盾纠纷调处、民族宗教法律知识等实用内容,邀请省委党校教授、一线调解员等授课,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享、分组研讨提升实战能力。线上依托“青海普法”微信公众号打造“法律明白人”网校,推出“双语”视频、学习打卡、“学法达人”排名、积分兑换等功能,激发学习积极性;线下则结合党员冬春训、人民调解员培训等,由专家教授、法治工作者普及婚姻家庭、土地承包、农牧业生产等高频法律知识。目前,全省每名“法律明白人”年度培训不少于3次,参训覆盖面与线上考试合格率均超 90%。
管:多方位协同立规范,动态管理提质效 为确保“法律明白人”工作规范化,青海建立“省级指导清单+司法所管理清单+个人职责清单”三级管理体系,县级司法局与乡镇司法所负责选拔公示、培训组织、年度考核等工作,为每名“法律明白人”建立“一人一档”,发放证书、徽章与统一“蓝马甲”,强化身份认同。同时,落实“1 名村(居)法律顾问+10名法律明白人”结对机制,搭建帮带平台;开展首届“十佳法律明白人”评选,线上展播先进事迹;实行年度考核评价制度,对表现优异者予以奖励,对履职不力、违纪违法者及时清退,实现“能进能出、质量第一”的动态管理目标。
用:多样化服务显实效,扎根基层解民忧 “法律明白人”凭借“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四员”作用。普法宣传方面,组建马背、摩托车法治宣讲队,借民法典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等节点,用乡言法语开展“上门入户”宣传;法律服务方面,通过“1+N”行动组建普法志愿服务队,上墙公示服务信息,提供窗口坐班、驻村“问诊”等便捷服务;基层治理方面,参与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村(社区)“一约四会”、重大事务协商,评选出11件优秀村规民约;矛盾化解方面,运用“情理法”调解“老大难”问题,各地总结出“六小矛盾化解法”“治理积分制”等经验,缩短群众获取法律服务的“距离”。尽管取得显著成效,青海“法律明白人”培养仍面临农牧区符合条件人员少、群众与工作者积极性不足、师资教材薄弱、“1+N”行动未全面铺开等问题。下一步,青海省司法厅将持续强化人员遴选、平台建设、激励机制完善,进一步扩大“法律明白人”影响力,以法治力量为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保驾护航。(来源:西宁晚报)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