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就在人们还未从央企高管落马案中回过神来的时候,金融高管们的“天价年薪”话题已在网络上沸腾。
进入Google,键入“天价年薪”一词,得到的搜索结果高达12.8万条之多。其中大部分是关于金融高管“天价年薪”的查询结果。一位老者曾说,看看网友的评论多少、评论态度和倾向就可猜出“民心所向”,就可看出问题所在。
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以6616万的年薪平均18万的日薪高居“天价年薪”榜首,引起诸多媒体关注和网友热议。议论的焦点集中在“一家国有企业,在普通员工的薪水远不算高的情况下,高管们凭什么拿天价年薪?”、“即使在‘一个公司、两种薪酬’的机制下,也应该有一种相对的平衡,而不是现在几千倍的收入差距”等等。不少媒体直接以“高管天价年薪冲击社会公平”、“银行岂能成为高管们的‘超级提款机’”、“天价年薪无疑于‘监守自盗’”等为题,表达网友和百姓的强烈不满。有网友说,中国平安A股的股价由150元跌到了50元,缩水2/3;而平安的老总却拿着巨额高薪!凭什么?!更有媒体挖到马明哲从一个司机到今天天价董事长的全过程。
其它金融高管们的年薪同样没有逃过网络的“火眼金睛”。网络上有一份上市银行高管们的年薪排行表格,读起来一目了然。
据最新的统计表明这些高管们的年薪更高于表格中的数字。
年年出炉的胡润财富排行,现在对大家来说,是茶余饭后的一个消遣,越来越少的人真把那个数字当回事。即使有人信了,也会心里说,人家自己创造的财富荣登财富排行榜又碍了我们什么事?大不了也激励几个热情的勇士投身创业之中。
而金融高管们的年薪关乎着国家、关乎着企业、关乎着百姓,也就怪不得网络会如此沸腾了。在我们的金融体系还如此脆弱的背景下,高管们的“天价年薪”怎能不冲击人们脆弱的神经?
网友表示,“与国际接轨”是那些涨薪拥护者们的一个理由,但真正的接轨是一种全面并且渐进的国际化进程,而非仅仅是高管的收入水平达到国际标准。国内银行普遍以与国际接轨为由扛起收费大旗,但对其服务上的“与国际接轨”却三缄其口。
目前银行业绩的增长,主要靠其垄断经营的地位。在银行业不完全竞争的状态下,用什么作为衡量业绩的标准?银行上市后,我们看到的是高管工资的增长,而其经营水平却并没有得到实质提高。
银行的业绩难道说是靠高管一个人得来的?不是,是普通员工共同努力换来的。在提高高管收入水平的同时,也该兼顾普通员工的利益,两者间的差距不能太过悬殊,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由员工监督。
专家分析,靠一个人用尽吃奶的力气一年也创造不出多少财富,之所以出现巨额财富和利润,是资本作用的结果。而这些资本是国家的,不是个人的,如此资本创造的财富为什么会如此轻便地流入个人的腰包、成为个人的天价薪酬?
“银行高管领高薪不是问题,但问题是这个高薪是谁授予的,有没有制衡机制。”从事银行业咨询的北京赛诺经典咨询公司总经理曹文博士分析说,“在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高管自己给自己定高薪就显得很不正常了。”
来自中华全国总工会2007年第6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全国26.7%的普通工人,在过去5年内从未增加过工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收入“蛋糕”的分配,出现了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现象。
调查还显示,石油、电信等垄断企业内部的收入差距已经接近5倍,差距最大的为石油行业,个别企业最高收入者与最低收入者的差距接近100倍。该数据是在对包括位于东北、西部等处的10家油田职工的工资收入调查得来的。这还不包括巨大的“隐性收入”部分。
而中石化股票自发行至今,除一小段时间短暂上扬外,一直跌落,目前已经破发。这激起了持有中石化股票的股民们的强烈不满和愤怒。股价暴跌无碍高管拿天价年薪吗?
据统计,2007年中国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数字之间的比较,更有利于我们了解这种差距到底有多大。
专家表示,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状况,是确定高管薪酬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不是可有可无的因素。比起普通员工收入,我国的管理层薪酬一直过高,而且与员工差距越来越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在我们这个“民心向背”耳熟能详的国度里,为什么就有一部分人对此熟视无睹呢?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