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正文

探析国际油价上涨的背后

企业报道  2016-09-23 12:55:09 阅读:616

  国家海关总署近年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5月份原油进口量为1297万吨,进口比重为42%,以原油净进口量与石油表观消费量之比核算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48%。在油价一路飙升的情形下,我国原油进口仍保持增长,不仅增加了国家外汇支出,而且严重影响和波及工业、农业、交通动力以及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成本也将随之增加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石油价格总趋势是不断上涨。2003年国际原油价格每桶平均为27美元,2004年约为40美元,2005年平均约为55美元。而2006年7月上旬,国际原油价格多在75美元左右,2006年7月后,油价下跌。2006年国际原油价格每桶平均约为60美元左右。2007年油价再次上涨,9月和10月上、中旬,油价基本都在80美元以上。10月下旬以来,油价基本都在90美元以上徘徊,一度飙升到每桶99.29美元。2008年第一个交易日国际油价格大幅上涨,美国东部时间1月2日,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在电子交易中达到每桶100美元,这一价格刷新了2007年创出的每桶99.29美元的国际原油期货盘中最高记录。国际油价的波动是市场供求关系、美元贬值、原油期货炒作、地区政治局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国际油价的形成机制

  国际石油市场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体系。以三大期货市场(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与五大现货市场(西北欧市场、地中海市场、加勒比海市场、新加坡市场、美国市场)为主的国际石油市场的格局决定了其定价机制,国际市场石油交易大多以各主要地区的基准油为定价参考,以基准油在交货或提单日前后某一段时间内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价格加上升贴水作为原油贸易的最终结算价格。在三大期货市场中纽约商品交易所能源期货和期权交易量占到三大能源交易所总量的一半以上,其西德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商品期货,也是全球石油市场最重要的定价基准之一,所有在北美生产或销往北美的原油都以WTI原油作为基准来定价。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交易的北海布伦特原油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定价基准之一,全球原油贸易的50%左右都参照布伦特原油定价,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使用的原油价格就是这一价格。海湾地区出产的石油常常使用迪拜原油作为参考标准。世界最大的产油联盟OPEC的一揽子油价则是根据7种原油(沙特的阿拉伯轻质油、阿联酋的迪拜油、尼日利亚的邦尼轻质油、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混合油、印尼的米那斯原油、委内瑞拉轻质油、墨西哥原油,其中墨西哥为非OPEC成员国)的平均价格制定的。在实际交易中,西德克萨斯州轻质油价、布伦特油价和OPEC一揽子油价差别并不大,三者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强。

  二、国际油价上涨的原因

  全球原油需求不断增长、市场投机活动旺盛、美元持续贬值及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等,是推动油价大幅飙升的主要因素。

  1、市场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

  掌控全球三分之一石油资源的OPEC从2006年底开始有计划的削减原油输出量以阻止油价下滑,同时利用石油作为抬高OPEC成员国在国际社会中政治地位的有力手段,彰显OPEC成员国对国际事务的话语权。OPEC的减产行动效果明显,直接导致了2007年国际原油价格的飙升。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原油需求稳定上升,这是油价屡创新高背后的基本市场形势。国际能源机构2007年10月份发表报告说,预计2007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为8590万桶,比去年增加1.5%。2008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为8800万桶,比2007年增加2.4%。从中长期看,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将逐步增加,并在2015年达到9800万桶。

  另一方面,据美国能源部统计,今年全球原油日均产量为8464万桶。随着需求增加,全球原油日产量也在上升。不过,由于需求旺盛,加上产油国剩余生产能力有限,全球原油供求差距明年可能进一步加大,国际市场原油供求平衡比较脆弱,因此油价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出现剧烈波动。

  2、投机性交易推波助澜

  除了市场供求因素外,市场投机活动也成为推高油价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油价大幅攀升,大批“投机性交易者”进入国际原油期货交易市场,进行投机逐利活动。据估计,目前进入纽约原油期货交易市场的巨额投机资金控制的原油期货交易合约总量超过10亿桶,甚至高于美国原油商业库存和战略石油储备的总和。

  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能源大宗消费者和市场投机者近期大量购入原油看涨期权合约,试图防范原油价格上涨至每桶100美元以上的风险。当原油价格上涨到每桶96.26美元的历史高点时,原油看涨期权的合约出现了极其狂热的买入高潮。一些市场交易者甚至开始通过期权交易防范油价在未来两年上涨超过每桶250美元的风险。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市场对未来原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预期。

  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则对投机资金进入原油期货交易市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美国经济遭受次贷危机,美联储2007年10月31日第二次降息,大大刺激了原油需求。但国际原油价格在两个月之内大幅攀升27%,其中掺杂了很多中长期因素,比如石油的稀缺性导致国际供求关系偏紧、很多国际投资者参与了石油价格的炒作。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后,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一度受到严重影响,一些投机资金为规避股市动荡带来的风险而流入原油期货交易市场。

  3、美元贬值促使油价飙升

  受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今年连续两次降低短期利率影响,美元大幅贬值,这使得油价相对于持有欧元等其他货币的投资者而言变得更为“便宜”,这部分投资者也开始大量买入原油期货交易合约。美元贬值是全球油价上涨众多因素中的首要因素。只要美元继续疲软,油价还将一路飙升。国际油价最近最高时达到每桶100美元,这接近于2007年初时油价的两倍,而同期美元对欧元汇率下跌了将近30%。油价增幅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海湾产油国用来弥补美元贬值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这是因为主要产油国以美元作为原油出口的结算货币,而用欧元从欧洲进口所需商品。这样,海湾国家虽然实现了高额财政盈余,但受美元对欧元汇率不断下挫影响,进口成本加大,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率普遍上升。

  4、政治、气候因素的影响

  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也是推高油价的因素之一。有关伊朗核问题的争端久拖不决,以及土耳其军队可能越境打击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工人党武装的消息,都引发了市场关于该地区原油供应可能受到影响的担忧。伊朗和伊拉克均为欧佩克成员国,两国的原油生产和出口如果因地缘政治事件减少,将对国际市场原油供应产生较大影响。

  另外,北半球冬季取暖油消费高峰期的来临、美国和墨西哥的石油生产可能受到天气因素影响以及美国的原油库存近来大幅下降等,都在油价屡创新高中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国际油价上涨对世界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1、国际油价上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油价上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油价大幅上涨和波动不利于世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油价上涨也将刺激各国扩大对包括石油在内能源的投资和生产,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扩大能源供应和促进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油价上涨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

  第一,油价上涨导致全球总需求的减少,进而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油价上升后,将会出现从石油进口国即石油消费者向石油出口国即石油生产者的收入转移。由于收入损失者(能源消费者)的支出倾向一般大于收入增加者(能源生产者)的支出倾向,因此,这种收入转移将会减少经济中的总需求。油价大幅上涨对石油出口国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在一定时期内石油净出口国通过石油出口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了国民收入,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贸易伙伴出现经济衰退而减少石油需求,最终可能导致石油出口国的石油出口收入和国民收入减少,因此,油价大幅上涨对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发展也有不利的一面。

  第二,油价上涨将带动各国和全球的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的上涨。油价上涨使得各国几乎所有生产领域的成本上升。企业在正常情况下将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把增加的成本转移出去,这将直接导致通货膨胀的上升。油价的走势表明,油价上升幅度与世界经济总的通货膨胀率成正比,在每次油价大幅上涨都造成世界商品价格上涨和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上升。

  第三,油价上涨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和间接的不利影响。油价上涨使得实际和预期的经济活动、公司盈利、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产生变化,这将对全球股市和债券的价格以及货币之间的汇率产生不利影响。对于石油净进口国来说,油价上涨将使其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其金融资产也随之贬值。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还严重地挫伤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信心和企业信心。作为世界最大石油消费国的美国,这种负面影响尤为明显,导致美国家庭消费和企业资本支出锐减。

  2、国际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国家海关总署2007年6月中旬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5月份原油进口量为1297万吨,进口比重为42%,以原油净进口量与石油表观消费量之比核算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48%。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的居高不下,不仅使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而且对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测算,国际油价每桶增加1美元,将影响进口用汇46亿元人民币,直接影响我国GDP增长0.043个百分点。在油价一路飙升的情形下,我国原油进口仍保持增长,不仅增加了国家外汇支出,而且严重影响和波及工业、农业、交通动力以及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成本也将随之增加。

  对中国经济而言,高油价是挑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现实。

  第一,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持续的高油价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进而加大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成本;增加能源消费的支出成本,进而就会抑制相关领域和产品的消费;推高与石油相关产品的价格,进而就会诱导整个社会价格水平上涨和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二,从微观层面上来说,企业面对高油价推动的成本上升,要么提高价格,把上升的成本传导给消费者,如成品油提价;要么自行消化,除了成品油之外,其他许多产品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结构下,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极其有限,而且选择提价意味着有失去市场乃至倒闭的风险,如一般商品;要么争取补贴,在提高价格和自行消化“两难”的情况下,一些公用事业企业或其他企业可能会谋求政府补贴,如出租车行业。

  第三,从时间层面上来说,我国的国民经济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总体上应该有能力应对油价上升的压力,但高油价影响的传导,既有短期的滞后效应,更有长期的累积效应。因此,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必须积极应对高油价和高耗能的双重压力,从战略高度寻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四、国际油价上涨的应对策略

  1、国际社会必须加强合作,应对高油价的冲击

  中东、中亚等地区是世界重要的石油产地,维护这一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符合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利益。就亚洲而言,统计表明,东亚和南亚正逐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消费者,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都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石油进口国。据世界能源署发表的《世界石油展望》报告,今后23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将大幅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在中东、中亚等地区的任何对抗和冲突,都将使亚洲的发展遭受巨大的制约,并将进一步对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事实表明,战争等手段加剧了中东、中亚地区目前存在的动荡,国际社会必须探讨安全合作与能源合作的可行性。

  同样,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国是世界上石油进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高油价和石油供应不稳定,对中美两国都有着巨大的损害,而在高油价时代,中美两国也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与合作空间。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在煤炭利用方面有环境保护的压力,而美国可以通过支持中国引进清洁能源技术和相关设备,加强与中国政府的合作,这些合作能保证双方的能源安全,有利于促进双赢。同时,在保障海洋运输线路的畅通方面,美国也应加强与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合作。

  对于欧美来说,应对石油涨价需要共同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和西欧各国政府金融管制政策放宽,各种金融投机活动随之增多,这不仅损害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刺激了国际油价的高涨,也危及整个国际金融体系。要趋利避害,美欧同样需要协调利益,开展合作。

  当前,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高油价的挑战已经具备条件。长期以来,西方私人资本一直控制着国际石油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构成巨大威胁。而近年来,印度、俄罗斯等许多国家相继发展起来大型国有石油公司,其控制的石油储备量已远远超过西方私人石油公司。这为政府间合作调控国际石油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在已经成为石油进口大国的背景下,中国应该采取短期与长期手段结合的多种措施应对高油价,确保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和百姓生活尽量少受影响。

  在短期对策方面,要重视油价上涨会不会推动通货膨胀。现在原材料、煤、电和农产品价格都处于高位,油价的进一步上涨,是否会推动新一轮价格轮番上升,要密切关注。国内油价也应随着国际油价上涨而适度上涨,让消费者感受到油价上涨的影响,对培养老百姓的节油节能意识,引导消费者选择节能型产品,建立节能型社会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在中长期对策方面,尽快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制度,这是保证我国石油安全必不可少的措施。在和平环境下,石油战略储备的主要功能是平抑油价,增大炒作石油价格的成本;建立能源的多元化格局,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度。除石油外,应当努力发展天然气、核能、水电等,并积极探索生物能源(如乙醇汽油)技术的市场化;继续推行石油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防止因某一进口市场出现意外情况而影响整个石油进口;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石油期货虽然投机性较强,但其对平抑石油价格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要建立灵活的国内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节能方面的作用;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和措施,提高燃油效率,我国汽车石油消费占整个石油消费的三分之一,到2010年将达到三分之二,汽车燃油效率将直接影响石油消费量;探讨与国际上主要石油消费国的合作机制,提升在国际油价形成中的影响力。

更多专题
物探人追抚石油魂举誓建功大气田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新的起点谋求新的跨越 新的征程承载新...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

相关机构:
相关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