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碧桂园为例,他们将扶贫正式上升为主业高度,在全国9省14县全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6万人,一年过去,已有10个帮扶县相继宣布“摘帽”,助力超20万贫困人口脱贫。
■ 本报记者 李代广
中国社科院CSR研究中心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18)》显示,扶贫实践和成效、精准扶贫规划等成为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议题中的新关注点,越来越多的企业主体通过扶贫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碧桂园最新披露的《可持续发展报告(2018)》中显示,自2018年起,碧桂园将扶贫正式上升为主业高度,在全国9省14县全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6万人,不断探索积极有效的扶贫模式。一年过去,已有10个帮扶县相继宣布“摘帽”,助力超20万贫困人口脱贫。
深入一线查实情,精准“链接”贫困户
“你们看,我的小孙子门门考试都拿100分,可认真了!”小俊的爷爷孙国林拿着考卷骄傲地说着,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笑意。
小俊不到2岁时,母亲就离家出走了,父亲后来因病离世,只留下了他、姐姐小佳,和年迈的爷爷、奶奶4人相依为命。爷爷孙国林已经65岁了,老伴身体不好需要照顾,他还必须挑起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
在全国9省14县,碧桂园每个县都有专职的扶贫干部深入一线,入户走访,点对点提供帮扶。在了解到孙国林一家的情况后,碧桂园不仅为两个孩子提供了共5000元助学金,同时还为孙国林提供了一份在苗木基地的工作,每月都有一笔工资收入。
碧桂园北京区域副总裁李冬还主动结对帮扶,个人资助两个孩子上学,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人”、“领路人”。“新年的时候,他给两个孩子买了羽绒衣,”奶奶感慨说,“现在有他们来帮忙,家里轻松了不少。
2018年5月来以来,碧桂园扶贫工作队在9省区14县深入贫困村屯农户访贫问苦,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了以党建扶贫扶志、产业扶贫扶富为主、教育扶贫扶智、就业扶贫扶技、辅以其他因地制宜自选动作的“4+X”扶贫模式,探索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道路。
技能培训授人以渔,产业造血助农增收
在河北省新河县菜园村,43岁的杨丙义过去经常独自一个人在河边放羊,无聊时只能和羊说说话,因为患有先天性白化病,杨丙义不得已在小学一年级辍学,几乎与外界隔绝。没有文化、缺乏技能的他经常为窘迫的生活发愁。
杨丙义如今是碧桂园产业扶贫项目——苗木基地的受益贫困户之一。2018年7月,杨丙义在碧桂园新河县苗木基地负责人老孟的鼓励下,主动参加面试成为了苗木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全面学习苗木种植技术,每月能有3000多块钱工资,另外还认识了很多朋友,过去自卑孤独封闭的杨丙义如今颇有成就感,人也变得开朗了。不久前,他还成了一名管理负责人,在众人面前发表了“就职演讲”。
扶贫先扶志。有许多贫困户过去和杨丙义一样,被生活的重压消磨了精神意志,生活失去了动力和方向。对于这些人,也许在关键时刻“拉一把”“推一掌”,他们就能重新走上正轨,迸发惊人的力量。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故事还有不少。广东田阳县,贫困户王彬通过参加碧桂园提供的养老护理免费培训,在广东顺德善耆养老家园找到了工作。随后,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也参加了这项培训,一家4口都在养老家园就业,目前全家年收入超过20万元。
除就业培训以外,碧桂园结合自身产业资源,努力让贫困户在家门口也能增收致富,带动乡村振兴。碧桂园整合各方资源,依托合作伙伴力量,建立了产业扶贫项目资源库,将贫困地区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还积极打通销售渠道,开展消费扶贫。在河南虞城,碧桂园扶贫干部帮助当地农户卖油桃;在河北新河县,碧桂园将当地的灵芝、羊肚菌等纳入区域采购平台促进当地农产品销售……
专注教育源头扶贫,爱心接力回馈社会
以1997年为开端,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成立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境贫困的大学生。随后,他还先后出资创办了3所慈善性质的学校:国华纪念中学、国良职业培训学校、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
就在前些天,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迎来了2019届毕业典礼,367名毕业生全部落实就业岗位,其中301名同学即将走上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岗位,占比高达82%。杨国强在毕业典礼上对毕业的孩子们殷殷叮嘱:“要勤劳,要节俭,不要怕吃亏。别人交代给你的工作,要有信用并且做到极致,不能偷懒和无所谓……”
起于微末、长于草莽、于逆境中奋斗而终有今日所成的杨国强,对这些贫困而优秀的孩子们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期望他们不但可以掌握一技之长,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生活,还能努力回报社会,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价值和力量。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