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联盟热点 >> 正文

击垮食品谣言需先建立安全信任

企业报道  2017-03-03 18:22:11 阅读:340

  ■ 张全林 职员

  国新办2月27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务院食安办主任、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介绍了我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并就如何粉碎食品谣言、奶粉抽检情况怎样、外卖如何监管、中成药名字为何要整顿等问题进行了回应。(2月28日中新网)

  食品谣言层出不穷,如牛奶中的IGF-1和酪蛋白会导致癌症;西瓜子的生产靠人工吐籽;喝咖啡对身体不好,会导致癌症;黄瓜卖相好是因为加了避孕药等等,不一而足。近日,网传一些紫菜由塑料制成,北京市食药监局随后进行了辟谣,指出塑料薄膜做紫菜不靠谱。近三年,北京抽检的紫菜样品中未发现“塑料紫菜”。

  食品网络谣言不同于口传谣言,由于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和匿名性,影响范围更大,损害后果更严重,而追溯传播源头却困难。尽管法律对网络谣言已有规制,近年来也专门出台了司法解释,有关部门也多次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但是,食品谣言不仅没有绝迹,相反却花样不断翻新。

  据相关统计,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位居第一,占到45%。这些虚假的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企业,甚至整个产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也对政府监管信息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严重影响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这些虚假食品安全信息,有旧闻翻炒型、利益冲突型、情感宣泄型、调侃型等等,对食品行业企业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受众之所以轻信这些谣言,背后是对食品安全缺乏信心。本来心中存疑问,正好谣言送上门。因此,食安部门要加强监管,强化问责,严惩不法厂商,管好食品市场,提升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是化解焦虑、恐慌,进而对谣言打问号的首选之策。

  应该看到,每一条食品安全谣言的背后,都有一条相同或相似的黑色利益链。某些无良自媒体会同时运营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公众号,利用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普遍性忧虑,炮制内容和标题夸张的谣言,大肆转发流播,获取粉丝和流量,达到借谣牟利的目的。设立自媒体开办门槛,规范自媒体的运营,强化监管,是避免谣言滋生传播的路径。

  提高造谣的成本,造谣者才肯缩手。对散布谣言的违法犯罪分子依法进行严惩,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和造谣者的犯罪成本,是对造谣者最有效的阻止。尽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出台了有关司法解释,明确了司法标准,但实际司法实践中,往往受到“证据采集及认证”“谣言制造者主体难以认定”等实际操作困扰。谣言是借着网络技术传播,对谣言的侦办,当然还要靠网络技术发威。缺乏技术作保障,真话就跑不过谣言。

  正如专家分析,食品领域之所以易出谣言,主要因为老百姓最关心食品安全,结合当下的现状,传谣最容易。摁住食品谣言,既要靠止于智者,又要靠强化治理。只有过硬的食品安全保障,才能把形形色色的食品谣言挤出公众的视线。


更多专题
物探人追抚石油魂举誓建功大气田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新的起点谋求新的跨越 新的征程承载新...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

相关机构:
相关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