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约撰稿 曹宁元
在祖国浩瀚的东海,浙江省岱山县404个岛屿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风光旖旎的万顷碧波之上。现有近20万人口的岱山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海边,常年累月以捕鱼为生。汹涌澎湃的大海不仅造就了渔民机智、勇敢、豪爽、质朴的性格,也与黄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酒不仅是生活食品,而且作为渔业生产的资材,列入计划性分配。尽管岱山的人口不多,但酒的消费量却相当大。据统计,近几年全县以黄酒为主的年消费总量达3万吨,年总销售额约为4000万元。
黄酒在海岛岱山为何具有广阔的市场和极大的吸引力呢?主要是渔民们视酒为宝,一辈子都离不开它!从传统的风俗和现代的生活习惯而言,黄酒的用处切实很多。
黄酒是渔民的主要食物之一。黄酒和米饭对于广大渔民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许多渔民以酒为主食,天天喝,顿顿喝。有些渔民甚至一天不吃饭可以,不喝酒不行;没有菜行,没有酒可不行。每次渔船归来,渔民家属首先准备好的就是老酒(黄酒),在渔船出海之际,渔民们要将一坛坛老酒搬运到船上备用。
把黄酒当作吉祥礼物。长期以来,渔民亲朋好友之间赠送礼物,首选便是老酒。包括孩子出生、生日、结婚、造房子等等。尤其是春节等佳节期间,亲友们来来往往走动,手中提的礼品大多是精致包装的老酒。送老酒是渔家祖宗留下来的一大传统习惯。海岛上谁家有喜事,在黄酒坛上贴上“囍”字红纸,送上几坛表示深情祝贺。渔民们觉得送礼送老酒特别喜气洋洋,既实在又吉利,皆大喜欢。
黄酒能抗寒冷、避风险。渔船出海捕鱼,有时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各种事故,在需要指派人员下水排除时,若遇天冷,下深海特别困难。每当此时,年轻的船员喝些酒后马上下海作业,就能有效抵御寒冷侵袭,上船时再喝上几口暖暖身子,即可避免风寒。浙东沿海秋季,海岛台风较多,渔民们在奋勇抗台抢险战斗中,往往将酒携带在身边,便于暖身、壮胆和增力之用。
用酒祭祀祖先。这是海岛常见的一种风俗习惯,人们在拜祭祖先亡灵,一律使用的是黄酒。渔民俗称白酒为“洋酒”,黄酒为“中国酒”,儿孙们孝敬祖先,自然得用黄酒。如今这一习俗文化得到了有效升华。为感恩大海,县文化部门多次举办“海洋文化节”“谢洋休渔节”“祭海开捕节”等重大庆典活动,都是使用黄酒来敬祭大海,使昔日单调的渔民家庭式传统祭祀活动,演变拓展成大型的群体性寓于现代海洋经济内涵的黄酒文化活动。
黄酒能保健强身。黄酒俗称“药酒”,具有保健强身作用。渔民不仅常用黄酒来配制中药,而且与其他食品融合一起,作为养身强体的保健食品。如黄酒煮大黄鱼,叫“酒淘黄鱼”,让孩子们吃了补身体;黄酒煮鸡蛋,叫“酒冲蛋”,让刚生产的妇女和结婚的男子吃了强身体;黄酒泡马加鱼,叫“糟鱼”,日常当菜吃,味道脆香。还有用黄酒来醉活蟹和对虾等等。每年春耕期间,渔村妇女们怕耕牛连日耕田辛苦劳累,总是习惯用黄酒喂耕牛来补其身体。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