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方
21世纪以来,人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经济下滑、环境污染、灾害频发、贫富分化,按照传统思维路径根本找不到柳暗花明的出口。于是,未来学家、物理学家、经济学家都在绞尽脑汁寻求人类社会的升维之路。但无论是外星生命,还是并行宇宙如何如何,现实的人们还是要回到地球,在人类这个物种的进化与环境之间谋求新的突破。
长期工业思维让多数精英选择贪婪自私的个人理性,进而把互联网当做更快聚集财富的手段和工具,也有部分学者主张利用集中化计算机系统实现新计划经济,回归政府理性。只有少数信息经济学者发现公共关联理性。尽管他们坚信信息文明才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必岸,但是传统的国有还是私有,利他还是利己像两把大锁,牢牢锁住了社会升维之门。
《信息时代三部曲》的作者曼纽尔·卡斯特指出“如果实行信息私有制和信息垄断,互联网绝对不会有今天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信息就是要充分共享,而且这种共享的特性提出了信息财富社会化内在的要求”。这使人想起了传统理论“公地悲剧”的著名典故,说的是产权不明晰,就会出现草原的过度放牧的不良后果。但是信息经济正在让人们把丰裕资源甚至劳动时间贡献出来,放入“公共资源池”,以极低的费用共享,以实现效率与公平在更高形态上的统一。
40年前,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科斯极力主张公共资源私有化,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标志性贡献,就是主张将无线电频谱拍卖给私人。然而好景不长,近十年来的信息通信产业实践早已不支持公共资源的私有化,网络中立、公共平台、社会企业方兴未艾,就连由美国政府垄断的全球互联网域名分配与IP管理机构(ICANN),也正式脱离政府和市场,成为非营利的社会化机构。
公共基础设施和信息财富的社会化,必然反噬土地、机器等传统领域,其主要突破口就是淡化占有权,强化使用权的共享经济。这就带来一个现实问题,如果信息变成主要社会财富以后,怎样激发创业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我记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的作者,丹尼尔·贝尔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说,进入信息社会,财富难以聚集,“财政问题很可能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见信息时代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财富观,就是要用知识中产社会的视角重新找到联合投资的源动力,互联网支撑的众创、众筹、共享就是开辟“泛社会化”的一条新路。
许多饱尝西学之士坚持认为,“人性利己”这个天则不变,资本主义制度也永远不变。然而他们并没有搞明白,人类的本性既非利己,也非利他,而是平等互利。小孩子生下来第一声啼哭,就是争取平等呼吸的生存权力,至于自私占有还是无私贡献都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
美国学者埃克斯罗德的行为研究证明,在多元重复博弈关系中,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都不是最优决策,而持一还一报(TFT)态度的决策者才是最后的赢家。但是这个模型需要上千次重复博弈才能收敛,也只有建立网络透明环境,多元博弈才有可能快速实现协同共享和平等互利。
现在中国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是贫富差距却拉大了,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绝对贫困。这个难题如何解决?存在三种思路,一条是让富人更富,然后通过二次、三次分配救济穷人,这是国际上尤其是欧洲国家的传统做法,结果是鼓励搭便车,养懒汉。第二条路是打土豪分田地,直接杀富济贫,这个来得快。或者干脆利用大数据搞精细计划经济,有人称为“信息时代的新计划经济”。我看更行不通。
诺奖经济学家舒尔茨是穷人经济学的创始人。他说过“贫穷的根源不是因为土地贫瘠和资源匮乏,而是由于长期的信息闭塞和教育落后”。但是办教育要百年树人,贫困地区的孩子被树起来也就飞走了。而通过互联网的外部效应,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就会快速提高穷人的视野和致富能力,这就形成了共同富裕的第三种思路。
如果你进入中国的寺庙主殿,会看到有三尊佛像:西方往世佛,中方现世佛,东方未来佛。据说几千年前,菩萨问佛,人们修行的彼岸是什么?佛说从此地开始,经过十个恒河沙子那样多的世界(佛语一沙一世界),就到了一个叫做净琉璃的国度;这个国度每一个人上下左右都透明,也不会得病,没有贫穷和困苦,这就是修行的彼岸。当然因为那个时代生产力水平所限,世界不可能透明。现在我们用手机可以给千里之外的朋友视频微信,主要是因为有了透明的玻璃纤维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而玻璃纤维和集成电路都是从沙子里面提炼出来的硅作为主要原料。现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沙子和知识,它就是使社会日益透明、人民普遍幸福的伟大基石。
经济个人主义学者喜欢讲两个故事。说是一对穷人情侣,女方很漂亮,有一头金发,但是连个发夹都买不起,小伙子只有一块怀表,但是买不起表链。要订婚的时候,女方把头发剃了换了钱,买了一个表链送给男友,小伙子卖了怀表买了个发夹给女孩,弄得不欢而散。由此来证明,每个人都利己才能更有效率。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嘛,现在有手机网络,年经人经常微信聊天就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另一个故事是制度经济学派爱讲的和尚分粥的故事。说的是七个和尚轮流值日,都先给自己多分,别人就有意见。后来定了个制度,谁负责分粥,就只能取走最后一份,这样分的就平等了。然而现实市场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事,缺乏诚信的值班和尚完全可以事先作弊,让大家看起来貌似公平。我国有法律界人士就主张,下饭馆也要事先签订合同,几块肉,几根菜,出了纠纷打官司好有证据。结果什么事都得诉诸法律,律师们发财了,老百姓更悲惨了。有人买了几斤羊肉怀疑里面掺了猫肉,告到法院,法院说谁主张谁取证,你到指定单位去化验,化验费需要7000元人民币,你说普通老百姓这个官司怎么打?靠法律约束只能是极少数的行为,老百姓把打官司当常态,这个社会还能运转得动吗?我们现在的法律条文已经很厚,还是出现了老人摔倒“扶不扶”、遇到病人“救不救”、看到不合理现象“管不管”的尴尬。因为法律要讲证据,你自己必须证明你自己是好人,甚至还要证明“你妈是你妈”。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制度万能论的悲哀。
所以我认为“利己之心根本结不出利他之果”,整个社会都坏了良心,制度也会成为保护坏人的帮凶。现在许多前卫学者也开始批评经济利己主义,因为“一辆辆汽车聚在一起,利己主义决策肯定会带来一场噩梦”。我也可以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开车让行。有人在某城市郊区一座小桥观察交通情况,桥很窄,一次只能通过一辆汽车。但是由于信息透明,每个司机都能看到对面的情况,总是这边过四五辆,就有一个司机主动停下来让那边过四五辆,大家都很自觉,等待时间也不会很长。因为大家都看得清楚,我不让你过去,我自己也过不去。
另一个故事说,郊区农民在路边摆一个桌子卖菜,标好价钱,过路者买走就把钱放一个盒子里,不需要有人看管,这说明绝大多数人的本性是希望公平交易。但是这里边还是有个漏洞,出现少数恶人破坏规则怎么办?我们过去常说“人在做,天在看”,现在的“天”有些不灵了,有的人看见了也不愿意惹麻烦。所以我很赞成网络实名制,满世界都是电子眼,出了问题可以追溯。当然电子眼只能安在公共场所,放在人家家里去就侵犯隐私权了。现在可以称作“人在做,网在看”,这样就能够快速形成平等交易,比较圆满地解决多元重复博弈的迟滞问题。
150年前,法国老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巴斯夏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想牺牲别人让自己活着”,结果是谁都活不好。他还说“未来产权流动的主要方向不是从公共部门流向私人领域,而是由私人领域流向公共领域”。可悲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伪善或诡异文化糟粕,与经济利己主义一结合,玩出了太多的让自己沾便宜,让别人倒霉的“法术”,造成了太多的“公地悲剧”。但是这种“法术”在网络时代越来越不灵了。马云说,随着信息日益透明“一个市场主体的成功,必须建立在相关主体也要成功的基础之上”,我把它称作公共(关联)理性。
社会不能没有人文情怀,经济学家也不例外。著名诺奖经济学家布坎南曾惊呼,“现代经济学在快速发展中迷失了救世的激情与公平的梦想”!我想演绎一个著名的圣经故事来结束本文:某使者死后,上帝带他去了地狱,看到许多人都拿一把长把勺子,围着一桌好吃的饭菜疯抢,搞得遍地狼藉,就是吃不到自己嘴里去。然后他又回到人间,看到几位强者拿着长把勺子轮流给大家喂饭,人们还是感到不公,争得不可开交。最后上帝带他到了天堂,原来那里是每个人都拿着长把勺子互相喂饭。
如果说,耕牛时代人们只能靠自身能力吃饭,机器时代人们要靠权力和资本吃饭,那么,信息时代人们必须学会互相喂饭。而互联网不仅是人们相互喂饭的长勺,更是撬开人类公共关联理性社会大门的杠杆。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