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娄红淑 重庆报道
“扶贫工作是重庆秀山县新一轮发展机遇,是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是第一民生工程,是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重庆秀山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 岑溪乡猕猴桃基地
据悉,重庆秀山县委、县政府通过物质与精神“两脱贫”、各级组织干部与建卡贫困户“两满意”、广大人民群众“一认可”的工作思路,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严格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坚持精准施策到户到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输血式”政策兜底和“造血式”产业带动相结合、外部大力支持与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立志打赢脱贫攻坚战。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秀山城乡基础设施发生了较大变化,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巨大改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在秀山全面形成,扶贫工作已全面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自己干、政府帮”的脱贫攻坚格局已形成;群众想发展、谋发展、思发展的氛围浓厚,群众收入持续增长,民众幸福指数大幅度提升……
产业扶贫加速为脱贫致富持续“造血”
“明年就能卖茶了,现在白茶值钱!”日前,秀山县中平乡地岑村村民杨再启顶着烈日管护白茶,想着经济效益不错的白茶长势良好,老杨笑开了花。
●溶溪镇柳水村卫生室
地芩村四面环山,坡陡山多田土不集中,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红苕等,经济作物以油菜、花生为主,多年未形成主导产业。在秀山县扶贫办和乡政府支持下,该村先后种植金银花、白茶等,养殖山羊、土鸡......2015年,地芩村实现整村脱贫,村民逐渐走上致富路。
这仅仅是秀山扶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独特的生态资源也是秀山独树一帜的“摇钱树”,特别是生态农业资源在整个武陵山区都独具优势。不仅有金银花、白术、罗汉果等中药材资源,还有柑橘、猕猴桃等优质水果资源以及茶叶、油茶、油桐、油牡丹等木本油料资源。在养殖业上,秀山土鸡、山羊、蜜蜂等资源也极具特色。
●“精准扶贫,文化同行”送文化进基层活动
秀山县委、县政府按照生态保护发展区的要求,因地制宜,利用“生态”资源实现了精准扶贫。
近年来,秀山依据自身地域特色,布局了“一心一库四区五带六基地”的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基本做到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各具特色。
按照这一布局,在未来5年内,秀山以金银花、白芨、南苍术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到35万亩;以生猪、土鸡、肉羊为主的畜禽养殖业将达到年出栏生猪50万头、肉羊10万只、土鸡及其他家禽1500万只;通过新建6.5万亩茶园,改造老茶园3.5万亩,使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新栽种和改造老基地,使油茶、油桐、油牡丹等木本油料产业基地达到30万亩;在适宜种植蔬菜和水果的地区种植蔬菜30万亩,建成猕猴桃和柑橘基地5万亩。
●2015年8月16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吕英(中)到溶溪、膏田镇走访贫困户
这“100万亩+1500万只”的生态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及其延伸出来的精深加工产业链,将实现年产值160亿元以上。
在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中,秀山以建设武陵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为目标,加快发展中药材、茶叶、木本油料、果蔬和畜禽养殖五大特色生态产业,构建“100万亩种植+1500万头(只)养殖”的格局。
秀山还结合机制、体制的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目前为止,带动农业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
●2015年7月28日,县政协主席周传明(左二)到福天下牡丹园调研脱贫产业油用牡丹基地建设情况。
特色效益农业在秀山经济发展中速度加快。2015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完成19.25亿元,同比增长5.3%。
民俗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也是秀山的一大资源优势。全县拥有苗族、土家族民俗文化,以洪安为重点的边城文化,以秀山花灯、秀山民歌等13项国家级和市级非遗文化,以及川河盖等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金银花、猕猴桃等生态农业所形成的农业观光旅游等,使秀山的民俗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在武陵山区独具特色,得以快速发展,并成为秀山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俗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秀山突出建设武陵山区的文化旅游城市,集中打造“十里花灯·锦绣武陵”旅游城市和边城旅游度假区。同时,启动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加快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星级农家乐35家、乡村旅游接待户424户。
●道德讲堂
民俗生态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一项支撑县域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旅游综合收入、过夜游客分别达到313.3万人次、12.9亿元、74.7万人次。
“每年油菜花节,这里游客好多!有来自邻近的湖南省的,也有来自贵州的,还有来自重庆市主城区的。”村民深知,有人的地方就有赚钱的机会。家住龙凤居委会的张婆婆年近六十,靠着自己炸油粑粑和做米豆腐等当地特色小吃的手艺,在油菜花节期间,她每天纯收入有300元。
秀山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乡村旅游业在为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绿化了荒山,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改善了生态。
创新驱动扶贫拓宽脱贫致富增收渠道
“一群年轻人拿着电话四方‘扫射’,不过半个钟头,村里的土鸡蛋就被哄抢一空。他们跟我说,这叫网络直播,网上看到的人买了这里的鸡蛋。”“我虽不懂,但是鸡蛋卖出了好价格。”秀山县宋农镇大土村张坝组60多岁的钱小兰见状,笑开了怀。
借着火热的网络直播形式,从2016年5月30日以来,秀山开展扶贫大行动——农家土货直播全国,直接将秀山土特产品送到了网友餐桌。
●石堤镇油茶基地
这不是当地农户首次尝到网络的甜头。2015年以来,秀山县创新“O2O”模式,打造武陵生活馆农村电商平台,通过一村一店分散收购,加工包装、质量检测,再上线销售,带动2万余农户“触电”经营。为解决农产品进城的“最初一公里”问题,该县实行快递“首重”对于更多没有能力或条件直接参与线上交易的农户,秀山县政府引导,围绕上线产品和电商基地,成立3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保底分红”政策,建立以土地、扶贫资金、财产等入股的利益连接机制,带动2万余户农户增收。
秀山石堤镇高桥村,是石堤镇柑橘种植主要集中地,是出了名的柑橘村,尽管这里的柑橘产量大,一直以来,最困扰柑橘种植户的还是销路问题,俗称为“不好卖”。每逢柑橘采收时,他们不得不自己贴上运输成本把柑橘运出去卖,或者低价卖给上门收购的中间商,难怪有许多种植户感叹“收入还抵不了几个肥料钱”,结果几乎成了“没得搞头”。
近年来,随着政府扶贫攻坚尤其是电商扶贫政策的贯彻实施,为农村的农副产品的销售找到了突破口。秀山县电商孵化园大嘴蛙网商联合云智科贸,针对石堤镇高桥村开展了秦橙大收购行动。快递车载着数十万的订单,直接开到了柑橘种植户的家门口,他们有专业配货员,按照订单现场对橙子进行装货、打包、上车一体化高效操作,不一会儿功夫,一大车柑橘便轻松搞定,满载包裹的速递车就从这里起运,通过物流渠道迅速发往全国各地。
“以前要挑出去卖,路程又远,相当困难,得益于政府的关心,现在不用挑出去了,政府直接派人上门来买,而且价钱能出到每斤1.2元,我们很满意。”高桥村一村民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电商进村,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却不容易,其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在前端,为确保土特产品质量,秀山县政府实施建立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背书保证,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及农产品检测检疫中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而在后端,是数不清的“毛细血管”强力支撑,为土特产品进城输入动力。
各个层次的人才是发展电商的关键。秀山县坚持农村电商人才应该“下地弯得了腰,上桌能玩鼠标”的理念。由导师团队一对一进行“传、帮、带”教学,两年间已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电商精英500余名,涵盖推广、营销、设计、客服、仓储、配送等相关专业。
●梅江镇晏龙村龙凤安置区
由云智精英团队组建职业网商“教师团”,深入武陵山区乡镇、农村进行示范拉动和保姆式孵化辅导,培养了谙熟电商业务的“淘宝客”371名,形成了武陵山区电子商务的“种子团队”。
同时,重点解决关系商品流通的物流问题。该县建立了电子商务快递分发中心,先后引导入驻以“顺丰”为代表的品牌快递物流企业83家,开通了秀山至重庆市内酉阳、黔江和贵州省德江、沿河等地的17条武陵物流专线,在周边4个区县建成武陵生活馆分发中心站(点),整合物流企业、生产企业、批发企业372家,为电商企业提供了强劲的物流保障。
在解决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在全市率先引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建成农村淘宝服务站49个、村“邮乐购”服务站33个,并自主组建首家农村专业快递公司云智速递。秀山县构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配送体系,实现秀山周边17个区县当日送达、城区24小时收发、快递包裹1天内从分拨中心进村入户,快递进村月均5万件次以上。
一系列举措之下,秀山县贫困户搭上电商快车,步入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秀山因地制宜,探索出“农村电商”的生态扶贫新路径,将“偏僻闭塞”的劣势转化为“绿色生态”的优势。
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将偏远农村与市场的距离缩短到人与屏幕的距离。
从实际效果看,农村电商带动了更多“长在大山人未识”生态有机产品走出大山进入市场,提升了秀山的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生态加工业的综合效益。生态资源价值的提升、生态产业链的拓展,生态价值链的延伸,促进了秀山更好地走生态发展之路。秀山“农村电商”的生态扶贫路径,是生态与发展兼得之举。
基础设施护航打造脱贫致富快速通道
有了长期持续增收的产业,也有了快速销售的渠道。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大山深处的农村品运出来。
“以前我从秀山到重庆,要先坐车到酉阳的龚滩码头,然后再乘船到涪陵,再从涪陵主城才能重庆,一趟基本上就要一天的时间。”说到以前的交通,赵先生连连摇头。
秀山地处武陵山腹地,山区位独特。在横跨渝、湘、黔的武陵山片区中,处于“心”的位置上。农民世世代代被大山阻隔着。别说运输农产品,就连出行都十分困难。
“那时,我和妻子天不亮就得起床,挑着刚采摘的菜走上三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龙池场镇,沿途的路坑坑洼洼,蔬菜在背篓里一路颠簸,等到了场镇,即使是刚摘下来的才也变了样。”秀山涌洞乡楠木村杨先生无奈地说道。
因为交通不便,他们家一年收入不过3000多元,一家六口常常过得入不敷出,被迫外出打工。“每天在工地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然后最辛苦的还是一年只能回家一次,思恋家乡、思恋亲人,如果可以选择,还是想回家乡发展。”杨先生满脸心酸地说道。
随着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的通车,秀山的商贸物流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出来。
秀山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以85个贫困村为工作重点,协调推进其他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同步帮扶、同步验收、同步脱贫。
一是畅通路。新建通村通畅公路556公里(其中贫困村235公里)、通组通畅公路210.1公里、人行便道309.2公里,安装公路防撞栏217公里,全县行政村通畅率达到100%、撤并村通达率达到100%。自加压力启动“村村寨寨通水泥路”工程,计划3年内投资5亿元以上,新硬化农村公路1000公里,实现实际居住20户以上自然村公路全通畅,彻底改善深度贫困户集聚区交通出行条件,2016年率先启动并完成85个贫困村。
二是改造水。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41处,完工226处,新建农村饮水安全蓄水池254口,铺设输供水管道2420公里,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9万人(其中贫困村人口2.4万人)。尤其是通过三级提灌解决了扬程500米的平阳盖片区1万余人用水难题。隘口水库正式蓄水,第三水厂正在修建、桐梓水库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三是升级电。完成47个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改造输电线路193公里,安全电、同价电实现全覆盖。
四是联通网。新建光缆736公里,提前一年实现行政村宽带“村村通”,乡镇4G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
五是接通气。渝东南输气管道竣工并投入试运行,部分乡镇天然气管道建设快速推进。
六是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率达到100%,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到91%。
路通了、水清了、电和网也覆盖了。村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提升,一系列措施无不为精准扶贫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小康生活渐行渐近......从“输血”到“造血”,从全覆盖到精准到户,秀山扶贫攻坚一路走来,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