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联盟热点 >> 正文

职称与外语分手更能激励创新

企业报道  2016-12-09 18:55:38 阅读:384

  ■ 张全林 职员

  昨日,北京市人社局发布《关于北京市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自2017年1月1日起,外语和计算机考试不作为申报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这两项考试彻底与职称评审松绑。此项政策调整将涉及全市3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12月2日《新京报》)

  职称评审的游戏规则,久为公众诟病,在“唯外语”导向下催生的培训产业颇为发达,成为一大奇观。连职称评审者心里也清楚,考外语几乎都少不了金钱来铺路,因此富了一批培训公司。英语通过了仍然不认得英语的现象并非罕见,可见个中的玄机和无奈。会讲外语是不是专业能力的体现,作为职称晋级评审的依据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公众心里都明白。

  职称是职业水平的标志,相应的职称意味着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高度。水平达到了,就应该认定其资质。如果从事的职业与外语无关,就不应该把外语无端牵涉进来。道理很简单,但实践中长期搞拉郎配,说到底还是思维方式陈旧,没有与时俱进。

  如已经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技术创新,算不算科研成果,能不能证明其职业水平?答案不言自明。因为学术评价体系缺乏合理性,才导致假论文满天飞,外语培训产业热得烫手,而埋头干出实绩的人反倒职称升不上去。

  职称评审绝非是一个封闭在象牙塔内的孤立系统,不同于鉴定一个只能用来把玩观赏的物件,惟有看职称申报者的真本事,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创造新的效益,才是衡量标准。那些外语过关式的奇葩评价,是办法老套,思想观念抱残守缺使然,并不利于激励社会创新热情。相反,为了职称过关而忙于奔波,穷于应付,倒是占去了不少可用于创新的精力和时间。

  此弊病还在其次,最严重的危害是生发负面心理暗示,只要把无关紧要的弄好了,就能评上职称,谁还会动真格在业务上下功夫求精化图提升。把不适当的条件引入职称评定体系,只会削弱人才创新的内在动力。

  职称评审理应同绩效考核挂钩。以前,职称评审与外语捆绑的背后,反映出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成色,但也是一个人事考核体系问题。201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明定,考核工作人员的重点是考核工作绩效,强调考核应当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和评价。如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其考核应当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评价,这是法定程序。科研成果的终极价值,肯定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这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

  论文不够数、外语没通过、职称没法评的尴尬该打休止符了。改革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对论文、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再作统一要求,此事影响的不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晋级,也事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支撑是否过硬。

  北京市的通知明确提出,按照突出业绩、贡献和创新能力的职称评价导向,从2017年1月1日起,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为申报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由用人单位结合专业技术岗位需要,自主确定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聘任条件。职称与聘任本来就不是一回事,根据实际需要,看条件聘任,才合情合理。有了职称不一定就被聘任,如果被聘任,肯定要适应从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才成。

  这样将强化用人主体在职称评价中的主导作用,由用人单位根据岗位需要,明确不同岗位聘任对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对于从事与外语和计算机联系不甚紧密的人员来说,就没那么多烦恼了。把耗费在外语关上的精力财力,用来投入创新,岂不更好。

更多专题
物探人追抚石油魂举誓建功大气田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新的起点谋求新的跨越 新的征程承载新...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

相关机构:
相关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