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提示]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51年,是我国“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奠基企业之一,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曾创下了包括“制造出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等全国“十个第一”的辉煌业绩,现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艰苦创业,洪都集团认真贯彻“航空为本,大上民品,多种经营,加快发展”的方针,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练飞机、强击机、农林飞机、海防产品、片梭织机、摩托车及发动机的生产基地,是集航空产品和机电产品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高科技企业集团。
洪都集团拥有一个包括飞机、导弹及民用产品5个研发机构在内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是国家重点扶持的520家大型企业和国家152户重点保军企业之一,是我国教练机、强击机、轻型通用飞机的科研生产基地,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案例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要进一步发展我国航空工业,除了继续改革开放外,还必须加上后备跟进的自主创新这一强大引擎,建立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双驱动发展模式。
在21世纪的国际新形势下,国防安全正面临新一轮的军事竞争压力。洪都集团作为我国教练机研发生产基地,以往研制生产的都是初级和基础教练机,如果要想紧紧抓住新形势带来的新机遇,就必须要克服困难,主动迎接挑战,加快研发步伐,这既是对航空工业的要求,也是强国之路的具体措施。此外,由于长期受大型国有军工企业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封闭和保守思想的束缚,洪都集团思想观念和运行机制还存留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导致科技投入不足、科研开发力量分散、关键技术难以得到有效突破。
面对上述困难,洪都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提出建设科技创新型航空工业企业的目标,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案例主要内容和做法]
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确定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战略,实现关键环节的战略转变,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十五”发展规划中,洪都集团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主线。以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点,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场信息,实施前瞻性战略决策,引导企业在航空产品市场定位、航空产品投资研发渠道和技术发展模式等关键环节上实现战略转变;完善“厂所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建立开放式的产品研发体系;跟踪世界先进技术,按照“构思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循序渐进的研发思路持续开展科技创新;掌握具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产品;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强研发管理,大力推进数字化工程和多层次并行工程;创新产权制度和投资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洪都集团通过此次管理制度的创新,初步建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高科技产品。为满足不同用户对不同飞机的需求,加大对列装型号在役情况和潜在用户的调研,加快对强5、K8飞机的改进改型。2002至2005年间,强5改型飞机、强5同型教练机分别首飞成功。2006年3月,又将我国自主研制、与国际水平同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教练机———猎鹰送上蓝天,使我国成为了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研制出新型超音速高级教练机的国家。猎鹰的研制成功,又一次证明了科研设计与生产制造一体化管理的机制优势,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洪都集团具有研制开发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技术产品的能力。
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也有了明显增长。2005年,洪都集团创新性业务(含产品及软件咨询业务)已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6.2%;新产品利润占企业总利润的65.8%。2003年至2006年间,洪都集团销售收入增长达99.29%、工业总产值增长达117.90%、利润增长达222.02%。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