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迎来现实的国际竞争。多年来,一些海外媒体热炒“中国金融崩溃论”,中国政府在此背景之下,依然果断决定开放银行系统,以事实证明了“中国说话算数”。
这些言之凿凿的预言,并没有能够成为现实,将来恐怕也不会。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入世谈判的“要约”与“承诺”,我国的金融市场开放赢得了一个5年的过渡期。在这5年中,中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改革,为今天的开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中国全面开放金融业,是对“中国金融崩溃论”的最有力回击,更是中国准备更深入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体现。1997年,日本的桥本政权果断拉开“日本版金融大爆炸”序幕,全面放松管制,积极吸引海外金融资本,推动金融体制和结构创新,促进日本金融产业全面形成。如今,东京金融市场已发展为仅次于伦敦、纽约的世界三大市场之一,日本的金融竞争力全面升级。
日本的经验证明,在经济活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开放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诚然,也应看到,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程度尚不成熟,与经历了全球竞争洗礼的电子、服装、钢铁等行业相比,应对、展开全球竞争的能力尚有待增强。特别是投资、信托、租赁业务还未全面展开,金融中介功能尚不健全。在我国实体经济已“走出去”的背景下,如何对企业的跨国兼并、收购、参股、合作等提供有效的“金融中介服务”,成为今后金融改革的现实课题。
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在即,各种关于金融开放的话题和理论喧嚣不止。金融市场开放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有学者说,开放的、稳定的、灵活的、健康的金融环境将极大地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
正如“一个铜币有两面”一样,随着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良好有序的竞争只能促进我国金融投资环境的改善。尤其在金融服务方面,它必将带动各种金融创新、带动各种金融衍生品的创新,竞争促使我国的金融服务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也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事实上,金融开放不仅能改善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同样也能改善地方的投资环境。
迈向开放的进程,也是我国银行业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银行业改革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明显增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发育呈现出勃勃生机,基本上形成全流通的格局,促进了我国投资环境的持续改善。然而,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起步晚,改革和创新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当然,改革的过程中离不了创新,因为创新是效率的源泉、是银行竞争力的保证。我国金融改革与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金融创新是金融改革的动力,而金融改革可以看做是金融创新的过程。近年来,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在广泛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金融改革创新全方位展开,不仅涉及宏观调控、微观企业层面,而且涉及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架构等等。人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以及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我国已经做了相当多的金融创新。但是,创新还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不仅仅是金融工具、产品和衍生品的创新,制度的创新更是亟待加强。
众家之言,争论不休,但问题的关键是下一步该如何走。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