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宇轩 衡宋惠报道:“我提议优化蒸发工段炉气过滤罐阀门组件,解决封头拆卸难、滤芯更换繁的问题!”在天伟化工厂碱车间工艺设备优化交流会上,90后工艺员张建强的建议获得一致认可,这是他11年扎根生产一线,把专业的钻研融入日常工作的缩影。
2013年,走出大学校门的张建强,怀揣着“到兵团去,建设兵团现代化工业事业”的炽热理想,登上了翻越天山的火车。当踏入尚在建设中、初具雏形的厂区,那一刻,他心底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悄然涌动,他攥紧拳头默默提醒自己:“不能轻易退缩。”
可真正投入工作,挑战便扑面而来。面对复杂的管线、不同规格的阀门、泵体,以及老师傅们口中的“专业术语”,他听得一头雾水,挫败感涌上心头。但不轻易服输的他,给自己制定了一套“笨办法”。他白天追着老师傅问设备原理、核对图纸,遇到关键问题,就记录下来,晚上回到宿舍反复“啃”知识点,并把绕口难记的参数编成口诀。
靠着这个笨方法,张建强不仅能张口准确报出各类设备的关键参数,一眼辨别出不同管道的用途与规格,还能独立处理一些常见的设备调试问题,从当初的“门外汉”快速成长为车间里的“内行人”。而这段宝贵的筹建经历,更让他熟悉了车间从无到有的建设流程,凭借扎实的技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他很快被提拔为班组长。
任班组长期间,他带领班组安全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鼓励大家结合实际生产情况提建议、献良策。
“又停了!”张建强正站在片碱机旁,眉头拧成了疙瘩。稀释系统反气的老毛病,像颗“定时炸弹”,对此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要是能把水汽隔开,会不会就好了?”想到这,他立即牵头组织班组成员进行钻研,并与车间技术攻关小组反复讨论分析,最终突破技术瓶颈,在片碱机弧形锅内加装除水汽装置。这一装置有效隔绝料仓内部水汽与碱尘,使设备运行稳定,减少了停车次数,取得了实打实的成效。看着平稳运行的设备,攻关小组兰师傅笑着说:“只要肯较真,再难的‘硬骨头’也能啃下来!”值得一提的是,该研发项目“一种片碱机除水汽装置”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2022年,竞聘为工艺员的他肩上担子更重。发现蒸发冷凝水余热未利用,张建强心想:“能不能让余热‘变废为宝’?”说干就干,他主动请缨,邀请技术骨干成立专班开展可行性研究,测算参数、设计换热方案、优化板换选型,最终实现余热再利用,年省67万元,践行降本增效与绿色低碳理念。
“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硬才是真的硬。”张建强不仅这么说,更通过现场演示倾囊相授“绝技”,推动“创新提案+技能提升”双轮驱动,组织“经验复盘会”提炼可复用方案。徒弟马福山说:“张师傅教我们技术,从不‘纸上谈兵’,而是到生产现场演示,让我们一遍遍模拟操作,让我们真正练就‘硬本领’。”
如今,张建强已获得“优秀员工”“金点子好员工”等荣誉。谈及未来,他眼神坚定:“作为一名青年职工,我将把肩负的责任与担当转化为工作热情,更加积极投入到工艺优化和技术创新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