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相关领导在上海调研时强调,企业要做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主体,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积极建设创新型企业。
后到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市节能监察中心进行实地考察,听取了相关单位在企业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工作情况介绍。
占地面积9.4平方公里的上海石化是国内集油、化、纤、塑四大类石化产品经营于一体、高度综合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也是中国首家在上海、香港、纽约三地同时上市的公司。据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戎光道介绍,2001年至2007年,公司累计投入科研开发资金18亿多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5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拥有发明专利111项,2006年度发明专利授权数在全国名列第11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上海石化的上述成绩表示肯定。他们强调,企业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思想指导下,发挥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转化主体的作用,制订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积极建设创新型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上海振华港机是依靠自主创新获得成功的另一个典型。经过15年的发展,这家企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港口机械及大型钢结构制造商,产品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订单连续6年居同行榜首,产值连续4年增长50%。公司总裁管彤贤说,上海振华港机15年走过了世界同行40年的发展道路,主要是抓住了市场机遇,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熏陶下的高昂士气,不断自主创新,培育了压倒对手的核心竞争力。
听了这些介绍,张彦宁、王基铭表示,上海振华港机的骄人业绩显示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自强精神,希望公司继续做强做大,为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实践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模式,从引进、消化技术向二次创新、自主创新转变,则是宝钢探索的创新之路。据宝钢集团前董事长谢企华等人介绍,通过这些努力,始建于1978年的宝钢已发展成中国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去年钢产量居世界第5位,是全球第二家获Aˉ标准普尔外债信用评级的钢铁企业,还是国内钢铁行业惟一获“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称号的企业。
张彦宁、王基铭认为,宝钢在自主创新方面有目标、有战略、有措施、有突破点、成体系、有效果,实现了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相互推进,成绩令人振奋,经验值得推广;中国企联愿与宝钢这样的优秀企业合作,加强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的研究,为广大企业的创新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上海华虹NEC公司,张彦宁、王基铭了解到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自主产品为立足点、以产学研结合为模式、以打造产业链为战略方向、以企业为依托完善体系、以专利管理推动成果积累的创新思路。他们鼓励在座企业高层管理者结合高科技企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在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路子的同时,探索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长效机制,为建设创新型企业积累人才优势。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