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观点与评论 >> 正文

抑制物价企业亦需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报道  2016-09-06 15:48:06 阅读:385

  近年,《半岛都市报》报道:方便面涨价之于粮油和面粉调价,花生油涨价之于花生减产,牛奶涨价之于鲜奶涨价和紧缺……对于这场以食品为主的物价上涨,生产加工企业给出的涨价理由是一致的:成本上涨,利润稀释。

  分析当前物价上涨的成因,国家权威部门的专家学者们都认为,这一轮物价上涨,是由部分食品涨价导致的结构性上涨。这些看似很充分的理由,在很多老百姓看来仍然是充满疑惑的。正如一位网友留言所说:百姓没什么文化,就知道同样是一百元钱,现在买不到以前那么多东西了,想问经济专家能否让我们的工资也结构性上涨一下,那样百姓就不恐慌了。

  针对原材料为什么涨价,为什么在这个时期涨价?集中涨价的背后又是什么?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直言不讳地指出:这轮涨价中也有一些非理性因素。如个别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不正当价格行为加剧了食品价格的上涨,转嫁成本增支压力;少数企业和经营者串通涨价、合谋涨价;有的企业趁机哄抬价格。

  殊不知:尽管当前不是物价全面上涨,但要知道这些结构性上涨行为也是物价上涨,它一方面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对整体价格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给老百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带来了影响。这也可以从近期对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地厅级领导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中得到印证。调查结果显示:“物价”问题已超过多年来一直居前的“居民收入差距”和“腐败”问题,成为干部眼中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物价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上升,是一条规律。但是,如果物价在较短时间内过快增长,必然给消费者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造成一定压力。为了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稳定社会心理,既需要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也需要企业承担起“企业公民”的责任,不跟风,不追涨。让我们高兴地是:中央正采取行政、经济甚至法律等多项措施,一方面保证产品供应,稳定物价,打击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另一方面给中低收入群体发放物价补贴,减小结构性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也有一些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企业,能主动为国家分忧,为民让利。如2007年11月新华社就报道的:山东一家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同类别的企业不断调高产品价格时,却统一下调了花生油销售价格,其负责人表示,要通过节约挖潜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为消费者缓解涨价压力。

  物价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你可以跑不赢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一句网民的戏谑之言,在网络上迅速流行。2008年新年愿望调查中,“物价不要再涨”高居榜首,成为公众最大的期望。如果处理不好,将对社会稳定产生严重的影响。如何既尊重市场规律又能维护民生利益,寻找到市场规律与关心民生的双赢点,既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也考验着各类企业的社会责任。

更多专题
物探人追抚石油魂举誓建功大气田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新的起点谋求新的跨越 新的征程承载新...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

相关机构:
相关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