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改革20年间,一大批中国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乃至昂首进入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同场竞技的历程。然而,成长的瓶颈、成长的烦恼、成长难以持续、高速成长后的快速溃败,如此种种,许多成长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的企业,使我们的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对于今天的中国企业来讲,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学习本土实践经验,才能使中国企业走上持续成长之路。
本书以苏宁的成长实践为研究对象来归结中国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和准则,这是十分有益的探索,十分可贵。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苏宁在15年前还是一个不足200平方米的小空调专卖店;现如今已经迅速成长为一家逾7万员工、业务市场覆盖全中国的大型连锁企业,并作为中国流通业民族企业的旗帜与跨国家电连锁巨头们分庭抗礼。可以说,它的成长理念、模式、路径,极具启发和向导意义。因此,对它的成长进行管理学普遍意义上的探讨,尤其在世界商业服务型企业蜂拥崛起的今天,在中国商业企业正在茁壮成长的今天,研究苏宁、介绍苏宁,很有意义。
很多优秀的企业家都信奉“管理以实践为本”,甚至世界一流的商学院也一直在标榜企业案例、场景式教学。那么,读者会问:在今天,大环境在发生巨变、多变、快变的时节,一切都靠案例和故事来说明管理的时代,管理的领域内还有没有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尤其是对中国企业而言?!
答案应该是明确的,正如《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柯林斯说的,任何一个卓越公司的领导人都知道什么是自己企业真正神圣不可侵犯的。而这些“不可侵犯”的是最值得关注的。如作者说的:“成功一定有理由,成功一定有方法。”苏宁的成功引发我们思考的内容是:它的快速、稳健成长依靠了什么?它的成功对其他中国企业有什么一般规律可供借鉴?值此人们热切关注之时,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回答了这个问题。
作者指出,中国企业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企业成长理念、模式和路径的特殊性,譬如中国企业工业化进程、科学管理的启蒙落后于西方近百年,因此,当今最现实的管理需求仍是基础管理等,认识到这一点,是研究并解决中国企业成长问题的根本前提。
本书在研究苏宁15年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用企业系统化再造的管理思维对中国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作了系统梳理和归结,并就如何克服这些难题给出了结论。显然,这些结论对于化解目前中国企业普遍的“成长烦恼”会有帮助。比如,强调基础管理对于企业成长的核心支撑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管理务必要注重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成长进程中时刻保持变革和创新的激情和思维;要规模、要速度,更要健康;铸就大企业身躯,保持小企业灵魂;用组织力量取代个人灵感、经验;战略决定企业未来;文化造就常青基业;企业的本质是事业等等。这里面既有科学的理性,也有艺术的感性,相互砥砺,互为表里,管理的精髓正是如此。其实,只要牢牢把持住这些看似简单的规律,企业就能步入成长的快车道,走上持续繁荣之路。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