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春浩 职员
辉煌一时的“三鹿”7年前因“三聚氰胺”一夜倒塌。2009年,窘迫不堪的“三鹿”品牌被神秘浙商买下,并在静默4年后改头换面,推出“三鹿牌”有机粗粮面。然而,仅1年多时间,经营者便债务缠身,被迫搬离原生产车间。截至目前,“三鹿”已停产半年多。(4月20日《新金融观察报》)
作为拥有50多年历史的民族品牌,三鹿品牌最辉煌的时候,品牌价值高达149亿元,但在遭遇灭顶之灾的质量危机后,品牌形象轰然倒塌,只剩下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但美誉度和忠诚度早已变为负值。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浙商只以区区730万元,便成功竞拍到该品牌。
可以说,收购三鹿品牌的浙商还是具有一定的品牌营销意识的。当时,由于市场对三鹿奶粉产品都极不满意甚至讨厌,并纷纷予以排斥或回避。浙商并没有继续将“三鹿”这个品牌用于奶粉产品,而是重新进行了定位,重点用于开发高端有机粗粮面市场,试图借用“三鹿”原有的品牌影响力,获得产品的溢价收入。通过报道即可看出,他们的定价远高于同等质量的同行业产品。
不难看出,浙商在为“三鹿”品牌二次定位时,已经做好了全面评估和系列策划,但结果为什么仍是惨败呢?
笔者认为,“三鹿”重出江湖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不良的品牌联想。品牌负面形象一旦形成,往往很难得到有效扭转。此前,秦池酒、三株口服液等,也都曾经辉煌一直,但由于质量问题导致品牌形象倒塌后,这些品牌都一蹶不振。“三鹿”品牌当然也无法例外,其有毒食品形象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消除,新的产品极易引起人们对质量方面的联想。实际上,“三鹿”牌有机粗粮的市场销路一直较差,最终才导致了资金断链停产。
那么,“三鹿”重新定位惨败,给企业家们带来了哪来警示意义呢?笔者认为,企业家至少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才能避免重蹈覆辙的命运。
首先,企业家要充分认识到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一旦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那么,任何企业都将难以避免“三鹿”一样的命运。实际上,消费者在购物时,普遍都会把质量摆到第一位。近几年来,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由于对国产产品质量不太信任,在购物时往往宁愿选择费时费力多花钱的方式去境外购买。
虽然大陆也有销售各种洋品牌婴幼儿奶粉,但很多家长却往往舍近求远,亲自到香港去购买,目的当然是为了“买到质量令人放心的洋奶粉”。无独有偶,今年春节期间,多达45万中国游客赴日消费,购物消费近60亿人民币,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竟然是为了高价购买温水洗净马桶盖,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些马桶的产地就在中国。可见,经营者们要想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必须先把好产品质量关。
其次,企业要学会品牌形象保护。纵观“三鹿”品牌形象两次倒塌的原因,基本都是没有事先采取危机应对措施,特别是舆情危机应对措施,结果导致问题暴露后,连补救的机会都基本失去了。其实不只是“三鹿”,当年“三株”、“秦池”等名牌,也基本都是直接倒在舆情危机上。笔者认为,企业经营者应在做好诚信经营的同时,尽量与各界做好坦诚沟通,才能避免一发不可收拾的被动局面。
最后,品牌一旦彻底倒下了,最好的方法,莫过于重新再打造一个新品牌。毕竟,人们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扭转,而且,任何品牌都有一定的市场生命周期,与其花重金拯救一个像“三鹿”一样的品牌,还不如全力以赴打造一个新品牌,或者采用品牌加盟的形式,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