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近年来抓住国际国内发展机遇,推进以不锈钢为主导的结构调整,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2007年实现营业收入1003.26亿元;实现利税96.09亿元;实现利润63.69亿元;主导产品不锈钢202.55万吨,综合实力跃居国内钢铁业和世界不锈钢业前列。2007年与2001年相比,钢产量增长1.39倍,其中不锈钢增长5.29倍、营业收入增长7.26倍、利税增长6.06倍、利润增长18.13倍。
从年产不锈钢10万吨左右的“小不点”一跃成为全球不锈钢的“霸主”,太钢实现了独立潮头、挺进世界的漂亮转身。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波。
太钢简介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太钢)是中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全球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最先进的不锈钢企业。2007年产钢929万吨,其中不锈钢202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003亿元、实现利税96亿元。
太钢的主要产品有不锈钢、冷轧硅钢、碳钢热轧卷板、火车轮轴钢、合金模具钢、军工钢等。不锈钢、不锈复合板、高牌号冷轧硅钢、电磁纯铁、高强度汽车大梁钢、火车轮轴钢、花纹板、焊瓶钢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
太钢持续推进信息化支撑下的精细化管理,不锈钢等重点产品进入石油、石化、铁道、汽车、造船、集装箱、造币等重点行业,应用于秦山核电站和三峡大坝建设、“和谐号”高速列车及“神舟”五号、六号和七号飞船制造等重点工程,两类四种新型材料用于“嫦娥一号”探月工程。
太钢加快推进国际化经营,与上下游的合作不断扩大,构建起安全、稳定的战略供应链;不锈钢深加工快速发展,欧美等知名企业投资踊跃。同美、德、法、英、日、韩、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不锈钢等重点产品在国际市场受到广泛好评。
太钢加速实施以“515工程”为核心的人才战略,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推进人才贡献价值化,激发了队伍活力,提高了队伍素质。
太钢设有国家级的技术中心,拥有优秀的不锈钢人才队伍,研发实力雄厚。在2007年全国438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太钢技术中心排名第4位。
敢为人先:打造全球
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发展。今天,太钢人还清楚地记得“九五”末的艰难与困惑。刚刚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考验的中国钢铁工业又面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太钢在销售收入上虽然排在全国钢铁企业前列,但在生产规模上却被无情地挤出了十强,特别是拳头产品不锈钢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仅为10.13%。究竟何去何从,选择怎样的发展战略成为太钢面临的头等大事。
太钢组织力量对世界钢铁业尤其是不锈钢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在扎实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太钢决定采取跨越式方式发展不锈钢,要做就做世界第一。在普通钢与特殊钢之间,选择发展特殊钢;在特殊钢中发挥自身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不锈钢,将不锈钢做强做大,跨入国际先进水平,进而建成规模大、品质特、质量优、成本低、研发强、效率高、服务好、环保良的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
在众人关注的目光下,太钢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不锈钢系统改造和不锈钢冷轧薄板扩建两个国债项目,具备了年产100万吨不锈钢的能力,大踏步跨入了全球不锈钢八强行列。
太钢人没有停下迈向全球、争雄世界的铿锵脚步。2003年,太钢上马新不锈钢工程,两年后,梦想变成了生动的现实:太钢新不锈钢工程集成了世界最先进的冶炼设备和工艺技术,新建了国内最大的烧结机;新建了国内最大、工艺最先进的高炉;炼钢系统中采用了世界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的超功率电炉和板坯连铸机等,创造了多项国际、国内新纪录。这些工艺和装备综合了十几个国家、上千家工厂的制造技术,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不锈钢领域也堪称一流。特别是在热连轧机组的选择上,太钢人出人意料地放弃了当时市场需求正旺的1780mm机组,上马了宽度为2250mm的世界上目前最先进、宽度最大的机组。
太钢敢为人先,以“要干就干最好,要做就做第一”的雄心,突破了世界各不锈钢企业渐进式发展的模式,把不锈钢规模扩大到300万吨,一跃成为全球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最先进的不锈钢企业。
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顾问吴溪淳对太钢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能有一个在世界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对整个中国钢铁工业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从太钢的发展,看到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希望,看到了中国钢铁工业由大国变成强国的进程一定能够实现。”
勇于创新:为企业
跨越式发展插上腾飞之翼
《财富》杂志在分析总结全球成功企业经验时指出:“成功来自: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三还是创新。”凡是真正取得成功、卓有成效的企业,无不极富创新精神并不懈地开展创新活动。这一铁律已被无数的事实证明。
创新就是竞争力!
太钢自主创新的成果———用铁水炼不锈钢,告别了单一用废钢炼不锈钢的传统思路,使不锈钢原料使用性更强、原料选择更加灵活,而且新系统也可以部分或全部用废钢炼不锈钢,大大减少生产成本,此项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衡量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是看它的技术中心。太钢技术中心2001年在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中排在第101位,2007年在全国438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名列第4位。同时,太钢荣列“全国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企业,近日,又成为国家选定的184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之一。
近年来,太钢的科技投入率始终保持在4.57%—5.1%,技术开发经费累计投入近120亿元,仅2006年一年就达到26亿元。在高投入的保障下,太钢的科技创新体系得以建立。
太钢迅速拥有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700多项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近100项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质量不锈钢板材技术开发、含氮不锈钢生产工艺及品种开发、以铁水为原料冶炼不锈钢技术开发与创新成果分别获得2003年、2004年和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首创K-OBM-S三步法不锈钢冶炼技术、AOD控氮技术等处于领先地位。一批战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有效替代了进口,重点品种批量进入奥运、西气东输、“神舟”七号飞船、“和谐号”高速列车制造等重点工程,两类四种新型材料用于“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同时,太钢所承担的研发项目层次不断提升,2007年,共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专项课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国家火炬计划、国防科研、军工基础建设项目、山西省技术创新计划、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等十余项专项课题,得到国拨专项资金1600多万元。太钢逐步成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太钢尤其注重对科技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大大提高了科技人才的待遇,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技术中心主任王立新说:“以前很发愁人才流失的问题,现在人才队伍很稳定,甚至出现回流,能睡个安稳觉了。”
在管理创新方面,太钢首先坚持以国内外一流企业为目标,以不锈钢品种质量、成本为重点,制定对标规划,全面推进对标挖潜,全面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按照对标要求,太钢建立起以核心和关键指标“描点”为主的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综合考评体系,实现了“描点上、干部上;描点下、干部下”,促进了关键指标在行业的排名位置大幅前移。
从2002年起,太钢以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行体制创新。实施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推行岗薪制;持续推进流程重组和组织再造,精简机构,实现扁平化,(集团)公司管理总部和二级单位的机构精简幅度达50%以上;实施“262”动态区分考核,推行全员竞聘上岗,彻底打破了干部职工身份事实上的终身制,工作效率迅速提高。
科学发展:
追求永续的辉煌
2006年12月24日,太钢在“2006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评选中荣获中国首届“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称号。评委会在给太钢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它是中国最大、排名世界前列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它认真识别和化解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人身伤害、职业病危害的风险,按照循环经济思路降耗、减污、大力治污,将昔日的煤厂改变成了花园。”
这是对太钢的充分褒奖,是对太钢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和谐发展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充分肯定!
去年,在太钢6座20吨电炉停产拆除现场,太钢总经理李晓波说:“尽管小电炉还有剩余价值,但是我们要在高起点上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就要下决心淘汰一些不适应发展、不适应未来的设备,这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经营理念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太钢从原来的“污染大户”迈向一条“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之路。
尖山铁矿是太钢的铁矿石基地,以前,这里矿石采出品位下限为20%,低于这个标准的低品位矿石就被视为废品白白扔掉,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环境。太钢立足长远发展,对自备矿山选矿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将尖山铁矿石采出品位下限降至15%,使矿山服务年限延长了4年。
太钢先后斥巨资上马了焦炉煤气脱硫脱氢、电炉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高炉煤气联合发电等7个清洁生产项目,使太钢高炉车间、电厂、焦化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都变成了新的生产原料和成品。
尖山铁矿精矿粉实现了全长102公里的管道输送,东山成品石灰输送系统采用国际一流的管状皮带技术,实现全线封闭输送,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大大减少了输送中的扬尘污染。
2000年到2006年,太钢累计投入39亿元,先后淘汰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炼焦产能45万吨、炼铁产能80万吨、轧钢产能100万吨。上马了冶炼废水处理、焦炉除尘、发电锅炉除尘等30项重点环保项目,“十一五”期间投入38亿元的19个节能减排项目正在实施。2007年与2001年相比,钢产量增长1.39倍、营业收入增长7.26倍,万元产值能耗下降63.17%、吨钢耗新水下降73.84%、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下降83.91%、吨钢COD排放量下降96.97%。
太钢提出,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最突出的衡量指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让节能减排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到“十一五”末,各项指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万元产值能耗下降52%、吨钢新水消耗下降50%、烟粉尘排放量下降23%、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87%,干干净净进入世界500强。
特色文化:
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太钢发展成长的重要软实力。太钢把企业文化定义为:是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企业决胜市场的法宝。
坚持以企业文化鼓舞人和感召人。2004年9月20日,在新不锈钢工程战役即将打响之际,太钢每一名处级以上干部都收到了董事长陈川平送给他们的一份特殊礼物———一本名为《决战朝鲜》的书,上有陈川平的亲笔赠言:谨将此书赠予我亲爱的战友们,把太钢建设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是多么需要志愿军的这种精神力量啊!
拼搏的理念通过领导者日常潜移默化地灌输、引导,凝结成了可贵的企业精神。在新不锈钢工程历时两年的建设过程中,太钢的工程建设者们没有过过一个完整的休息日,两个春节都是在岗位上度过的。在700多个奋战的日日夜夜里,他们放弃了家庭,忘记了亲人,把热血和汗水洒在了工地。
近年来,太钢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了完整的包括理想追求、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在内的企业文化体系,每年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确定主题,持续开展了“建设最具竞争力的企业要从小事做起”、“增强责任感,提高执行力,实现精细化”等大讨论和实践活动。同时通过全员军训、全员岗位练兵,培养职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遵章守纪、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奉献精品的工作态度和高效的执行力,造就了一支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职工队伍。
坚持“三个决不允许”,做到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这些年来,太钢在效益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坚持从多方面关爱职工,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职工,特别是坚持“三个决不允许”:决不允许因为困难,我们的职工生活不下去;决不允许因为困难,我们职工的子女上不起大学;决不允许因为困难,我们的职工看不起病,并把这“三个决不允许”作为对困难职工救助的一种理念、一种标准。
坚持实施送温暖工程。从2003年起,设立困难职工救助基金,用于特困职工的救济和困难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当年筹集470万元,以后救助资金逐年增多,2006年救助资金达到1905余万元。
从2006年开始,太钢实行了“全员健康体检制度”和“全员带薪休假制度”,这两项制度都走在了山西乃至全国国有企业的前面,受到了职工的广泛好评。
和谐的文化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创造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奇迹。
新年伊始,李晓波在职代会报告中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到2010年,以不锈钢为主的品种、质量、成本、研发、节能减排、运营、服务等各项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进入世界500强;通过做大做强主业、开展并购重组、推进资本运营等,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力,到2015年,营业收入在现有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2000亿元,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目前,太钢正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规模发展上推进由新建项目为主向新建项目与并购重组相结合的转变;在产品发展上,推进由常规产品和同质化产品向特色产品和高端产品的转变;在业务发展上,推进由钢铁产品制造为主向依托钢铁主业拓展新领域与适度相关多元经营的转变。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TISCO———中国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这艘舰船,正承载着太钢人争雄世界的梦想,以如虹的气势,谋求全球不锈钢业新的领军者地位。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