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垠的戈壁望不到边,雄伟的昆仑顶连着天。“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这就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
6万名职工、家属,54年辉煌曲折的创业历程,46.5亿吨的油气资源总量,8亿吨的油气储量,年产600万吨的油气当量,正以10%以上的增幅向着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快速挺进。这就是全国最艰苦的油田——青海油田!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召开前夕,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青海油田公司总经理宗贻平成竹在胸、满怀信心,向我们深情回眸青海油田艰难曲折的创业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纵论“全面建设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宏伟设想。
敢问天路在何方
新年伊始,青海油田召开党委扩大会和职代会,总结经验,部署未来。宗贻平这位已在青海油田奉献了30多年的“老石油”和新一届领导班子按照中国石油的发展战略和总体部署,科学谋划,精心描绘了“十一五”末全面建成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的宏伟蓝图。
只有短短3年时间,要在目前600万吨油气当量的基础上建成1000万吨油气田,时间紧迫,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对青海石油人来说,又是一个降不下来的“高海拔”,不亚于当年开创柴达木“天路”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4年,天降大任,一批热血青年组成的第一代青海石油人响应党的号召,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把贫油帽子扔到太平洋去”的雄心壮志,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集结到亘古无人烟的柴达木盆地。从此,这个“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的生命禁区烙上了青海石油人的第一行脚印,踏开了通往世界屋脊的第一条“天路”,由此拉开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大幕。
南昆仑,北祁连,八百里瀚海无人烟。柴达木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拥有15.5万亿元的资源开发价值,仅油气资源总量就达46.5亿吨,素有“聚宝盆”之美誉。但青海地处祖国西部,柴达木又位于青海西北边陲,平均海拔3000米,含氧量仅为内地的70%,多风沙、高严寒、少雨雪,交通信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属于典型的后发展地区。解放前,这里除了游牧民和探险家零星的脚印外,许多地方在中国的版图上连名称也找不到,更无经济基础可言。自从有了青海石油人,这里便有了南八仙、油墩子、油砂山、花土沟、狮子沟、游园沟、冷湖、涩北等众多具有油气特定内涵和青海石油人传奇故事的地理名称,才有了油涌气啸的高原油气田。
鲁迅说过:“世上本来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青海油田54年艰苦创业的艰难历程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一卷行李一口锅,牵着骆驼走沙漠;头顶蓝天战风沙,戈壁深处把井打;渴饮昆仑雪,饥啃青稞馍……”尽管昔日的悠悠驼影早已不见了踪影,但它永远铭刻在石油人的心中;尽管当年的串串脚印早已被滚滚黄沙淹没,但代之而来的是油田科学和谐发展的强劲势头和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丹心碧血铸丰碑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青海石油人扎根高原,砥砺青春,用汗水、智慧、鲜血与生命,将亘古的戈壁大漠凝铸成一部厚重的史诗,在世界屋脊上树起了一座座惊天地、泣鬼神的巍峨丰碑。
——勘探成果令人瞩目。在柴达木25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内,87300多公里的地震剖面可绕地球两圈;700万米的钻井进尺相当于把地球穿透了一半,25个油气田星罗棋布于八百里瀚海;近8亿吨油气探明加控制储量,演绎出青海石油人辉煌灿烂的创业成果;46.5亿吨的资源总量,全国四大气田的重要位势,展示出青海油田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
——油气产量逐年攀升。累计生产原油3700多万吨、天然气150亿立方米,已形成600万吨的油气生产能力,且以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正向着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阔步挺进。
——油气管网四面延伸。“花格”、“涩格”、“涩格复线”、“仙敦”、“涩宁兰”、“仙翼”6条油气输运管道长虹般飞架东西南北,将柴达木的石油、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输往兰州、西宁、格尔木、敦煌、花土沟等城镇和管道沿线的周边地区,极大地拉动了甘青藏的经济发展。同时,“涩宁兰”延伸段“兰银”管道去年贯通,柴达木天然气与西气东输管道正式汇合,高原盆地巨大的天然气资源优势正在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而且大大改善了能源结构,减轻了环境污染。据青海省环保和气象部门的资料显示,西宁地区空气质量“良”以上的天数由以前的124天上升到现在的262天。天然气,正在还兰州、西宁一片碧蓝的天。
——炼油化工初具规模。累计加工原油1700多万吨,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格尔木100万吨炼油厂逐年升级改造,2007年加工原油105万吨,甲醇、聚丙烯产销两旺,苯抽提装置、30万吨甲醇项目运行平稳,格尔木已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新型石化基地,为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支持。
——开拓市场成绩斐然。压裂、修井在玉门、陕北等油田取得良好声誉,连续多年牢牢地占领着较大的市场份额;柴达木的钻塔第一次漂洋过海,成功登陆南美;路桥职工在青藏高原架通了玉树“天路”,修筑了互助十八盘盘山公路,并成功打入内蒙古、新疆筑路市场;油建队伍跻身内地大型管道建设项目;柳园库被列为西气东输工程首选的物资中转场所;机械厂的野营房成为青藏铁路建设者理想的居住营房;社会服务、自主产品走出油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展身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青海油田采购、销售市场两头在外,面对成本控制这个难以降不下来的“高海拔”,他们科学管理、精打细算,使油气生产成本与内地基本持平。2007年完成产值168亿元,累计实现经营收入近750多亿元,仅“十五”期间就上缴利税112亿元,连续13年保持了青海省财政支柱企业和第一利税大户的位置,实现了由投入型向产出型的历史性转变,为国家建设和青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科研工作日新月异。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兴油的方针,几代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先后完成了200多项重点科研课题,100多项科技成果名题省、部和国家金榜,为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油田的持续、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职工生活明显改善。随着油田的持续发展,广大职工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居住环境经历了帐篷、地窝子、土坯房、四合院到楼房的历史性变迁。近两年来,油田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着力加大基地改造力度,使职工的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如今,敦煌、花土沟、格尔木三大基地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盆地内外,林荫、草地、花园、水榭、亭阁点缀于大街小巷,生活、文化、体育、娱乐设施配套齐全,一个职工与自然、企业与地方融洽相处,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构建起了油田持续发展和6万名职工、家属安居乐业的大本营。
这一座座骄人的辉煌丰碑勾勒出青海油田油海逐浪、气势磅礴、繁荣昌盛的壮美画卷。
创业历程挑战多
“路漫漫其修远兮”。辉煌的成就、熠熠的丰碑,折射出几代青海石油人半个多世纪艰苦创业的漫漫征程,在54年的创业进程中,冷湖喷油、尕斯油涌、涩北气啸、“三项工程”、“三个翻番”、“5355”……这一个个飞跃性的发展标志,演绎出青海石油人气啸眉扬、油涌心醉的胜利喜悦,更印证着青海油田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艰难历程——
足迹初涉柴达木。一串串悠扬久远的驼铃,那是拓荒者唤醒亘古大漠,宣战柴达木的铮铮誓言;一行行镌刻在戈壁深处的足迹,那是老一辈青海石油人艰苦创业的心血与汗水凝铸的不朽碑文。
1954年,第一批石油地质勘探队一卷行李一口锅,伴着悠扬的驼铃挺进了柴达木盆地,他们“天当房、地当床,渴饮昆仑雪、饥啃青稞馍”,拉开了盆地油气勘探的大幕。
1955年6月1日青海石油管理局成立,同年11月24日,柴达木盆地第一口深探井——泉一井开钻,12月12日钻达井深650米时原油从井口溢出,标志着柴达木第一个油田问世,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56年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区》的社论,之后,大批转业军人、油田和厂矿骨干、社会热血青年告别山清水秀的故土,纷纷加入到柴达木石油勘探的大军中来,于是,柴达木出现了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茫崖万人“帐篷城”。
冷湖会战铸辉煌。“英雄地中四,美名天下扬”。1958年9月13日,冷湖油田获得重大发现,由1219钻井队承钻的冷湖地中4井钻至650米时出现井涌,继而发生强烈井喷,日产原油800吨——冷湖大油田诞生了!
青海油田按照石油部领导“集中力量,猛攻冷湖”的指示,调集40多台钻机,在冷湖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到1959年底,冷湖油田年产原油近30万吨,一举跻身于全国四大油田行列。
石油诗人李季闻讯冷湖喷油的喜讯后激动万分,饱蘸笔墨,情真意切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一听说冷湖喷了油》:
一听说冷湖喷了油,
原油流满戈壁滩,
戈壁变成大油海,
油光闪闪波浪翻。
……
一听说冷湖喷了油,
人人争把喜讯传,
盆地原是聚宝盆,
柴达木是祖国的大油田……
东征西战谋突破。青海油田是全国发现较早的油田之一,上世纪60年代初的自然灾害时期,青海石油人发扬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抽调了6000多名骨干和当时最好的设备,奔赴东北支援大庆油田会战。之后,陆续组织精兵强将和精良设备参加辽河、胜利等众多油田的石油会战。人们常说,“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玉门人。”其实,哪里有石油,哪里也有青海石油人。青海油田是中国石油的又一个人才摇篮,这个全国最艰苦的油田为祖国的石油工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面对投资锐减、人员下放、物资匮乏的困难局面,青海石油人没有悲观,更没有退却,经受住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他们一方面组织人员开荒种地、捕鱼、打猎、捋草子、挖野菜,勒紧裤带开展生产自救,支援祖国建设和中印自卫反击战;另一方面主动克服困难,转战柴达木东西南北,坚持油气勘探,并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后期先后发现了涩北一号、二号气田和尕斯库勒油田。
“三项工程”打基础。1978年2月,跃深一井喜获日产800吨的高产油流,发现了尕斯亿吨级整装油田,结束了油田勘探开发长期徘徊的被动局面。
由于跃深一井的重大突破,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柴达木成为中国石油勘探的主战场之一,甘、青、藏三省区的石油大军在此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大会战,进一步落实了该地区的石油储量,扩大了勘探成果,到80年代中后期青海油田围绕尕斯油田的开发建设,绘制了“三项工程”的宏伟蓝图。
1986年11月,国家正式批准青海油田“尕斯库勒油田120万吨产能建设、花土沟至格尔木436公里输油管道、格尔木100万吨炼油厂”三项工程立项。经过油田广大职工的艰苦努力和奋发大干,“花格”输油管道于1990年2月1日建成投产;1991年形成120万吨生产能力,当年11月23日原油年产突破100万吨大关;1993年9月,格尔木炼油厂提前一年投入试运行。至此,油田“三项工程”基本建成,掀开了青海油田崭新的一页,为青海油气事业持续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个翻番”起宏图。1995年1月,时任青海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的蒋洁敏审时度势,带领油田领导班子,抓住国家石油战略西移的发展机遇,果断提出了进行二次创业,到20世纪末实现储量、产量、效益3个翻番的发展目标。
“三个翻番”目标犹如一面进军的旗帜、召唤队伍的号角,把6万名职工、家属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广大职工按照油田党政组织“油气并举”和“重预探、重发现、重突破,向深、难、新领域进军”的原则,明确勘探重点,开展对外合作,组织老井资料复查,实施滚动勘探开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到1998年底,累计探明加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58亿吨,探明加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1900亿立方米,使柴达木盆地一举成为全国四大气区之一,当年油气产量突破200万吨。期间,还先后建成了南翼山至花土沟、涩北至格尔木、南八仙至敦煌3条输气管道和格尔木炼油厂10万吨甲醇、10万吨气体分馏、2万吨聚丙烯3套化工装置,大大改善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同步提高,提前实现了“三个翻番”目标。
半壁江山天然气。涩北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堪称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历史上精彩而华丽的大手笔,不仅为青海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07年,青海油田生产天然气34.1亿立方米,其当量首次超过原油,真正成为油田发展的半壁江山。
涩北,曾经的不毛之地,曾经在中国版图上连名称都找不到的地方。如今,一号、二号、台南三大气田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三湖周围熠熠生辉;贯通西宁、兰州、银川和格尔木、花土沟、敦煌的5条输气管道长虹般飞架东南西北;2768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储量、287口气井星罗棋布、14座集气站遥相辉映,管网密布,井架林立,一个崭新的现代化高原气田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青海油田的效益支柱、青海石油人的名片和骄傲!
1995年,以“三个翻番”为阶段性目标的二次创业大幕徐徐拉开,油田决策者们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第一次把天然气开发列入到油田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
开发天然气,对青海油田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宗贻平至今清楚地记得:十几条汉子、几间半新不旧的板房、几沓沉甸甸的图纸资料……便是天然气开发公司当初所有的家底。他们白手起家,充分发扬“顾全大局、艰苦奋斗、为油而战”的柴达木石油精神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精神,按照“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定位要求,开始打造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高原精品气田。
1996年8月,起始涩北气田的第一条输气管道——“涩格”管道建成投产,涩北的天然气第一次管输外运。1998年,青海油田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仙敦”输气管道,柴达木的天然气第一次翻越当金山走出盆地。进入21世纪后,又先后建成了“涩宁兰”(目前已延伸至银川与西气东输管道汇合)、“仙翼”、“涩格复线”。目前,涩北气田每天1200万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通过5条大动脉,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宁、兰州、银川、敦煌、格尔木、花土沟等中心城镇和管道沿线的广大地区,为众多企业提供着产品原料和动力能源,上百万的职工、居民告别煤气罐,用上了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大大改善了燃料结构、清洁了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发展前景美如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了无数风雨洗礼,经受了无数生死考验,创造了无数辉煌的青海石油人并没有“小成即满,小富则安”而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义无反顾,负重致远,把目标锁定在“全面建设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的新的起跑线上,延伸发展之路,构建和谐油田,续写创业辉煌。
2007年国庆前夕,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在青海油田视察指导工作时,要求青海油田在“十一五”末将涩北气田的年产能力提升到100亿立方米,这无疑又是一个降不了的“高海拔”。
2008年1月,宗贻平和领导班子精心绘制出了“立足新起点,创造新业绩,建成一千万;谋求新突破,实现新发展,准备一千万”的“十一五”后3年发展规划。宗贻平要求,通过3年的大干快上,到2010年建成1000万吨油气生产能力,进入千万吨级油气田行列;同时通过3年的攻坚啃硬,准备年产1000万吨的油气储量基础,以此确保油田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两个一千万”和在涩北建成10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的艰巨任务,宗贻平表示,将和油田新一届领导班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两大主题,乘着全国两会的强劲东风,继续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柴达木石油精神,以旺盛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凝聚6万名职工、家属的智慧和力量,共谋勘探突破、齐抓油气上产,构建和谐企业,全面建成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努力开创青海油田更加光辉灿烂的美好明天!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