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在杨槛的带领下,白云鄂博铁矿又对108t电动轮的另一个致命弱点——制动安全系数低进行了新一轮的科技攻关,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与此同时,汽运车间的维修人员也渐渐地摸透了这庞然大物的脾气,在科技人员的改造和维护人员的精心维护、保养下,白云鄂博矿电动轮故障明显下降,由最初的53%降至20%,实现了质的飞跃。白云鄂博矿对电动轮的成功改造,盘活了大量的固定资产,也使这一国产重型设备重获生机,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力神”。1988年,刚刚投产的一辆电动轮的台年效率为45万吨/年,可是在白云鄂博矿的改装后,运行了10多年后竟然达到了90多万吨/年。国内电动轮只能使用5年的论断也被白云鄂博矿成功地改写为目前的18年。到2005年,白云鄂博矿有4台发动机的寿命超过1万小时,其中寿命最长的一台发动机已经达到12374小时,是平均值的3.1倍。仅此一项,就节约资金近1.5亿元!
2004年,白云鄂博矿在电动轮原装载85吨的基础上,把装载量提高到98吨。108t电动轮为后来矿石产量突破千万吨大关立下了汗马功劳。时至今日,它仍是白云鄂博矿的主体拉运设备。
电动轮的生产厂家慕名来找电脑奇才杨槛。一见面之后却颇有些不以为然。为啥,用汽运车间主任周文的话说:远看是掏炭的,近看是要饭的,仔细看是修理段的。修理工的活儿,苦脏、累,一身油腻的工服、一双粗造的大手,哪里像玩高科技的。可是,杨槛一出手,就为生产厂家解决了久攻不下的难关。没有这个土专家还真不行。
杨槛声名远扬了,清华同方集团也来相请,在国内外众多同行们面前,他就成了大名鼎鼎的杨教授。可是在那里干活行,无论高薪还是职称、住房,杨槛就是不去。面对着一堆荣誉,还是扎根白云鄂博的杨槛只是憨憨一笑:车坏了,不修不行啊。没有什么说的,就是干活呗。
如今,诞生于白云鄂博矿这位土专家之手的电脑控制技术已被应用于大型军工汽车上。
3
运输车间是白云鄂博矿主体生产车间之一,担负着全矿铁路拉运任务和近70余公里铁路线路的维护及大、中修工作,同时还担负着30多台机车、200多台斗车的使用维护及修理工作。白云鄂博矿拉运矿石的运输设备有两种:电力机车和电动轮。电动轮拉运矿石的综合成本是3.58元/吨公里,而电力机车只有1.31元/吨公里。
要节省费用,那得多用机车少用电动轮。可是,由于电力机车牵引力和地势所限,铁路一直停留在主采场1638水平掌子面上,这一停就是10年。早年,铁矿曾经提出:能否将铁路向下延伸这个课题,可是前苏联专家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言之凿凿地否定了矿山人的遐想。
10年之后,执著的矿山人不再相信别人能改变自己的梦想。他们说,自己的梦终将由自己来圆。他们再度提出了将海拔1638米的铁路向下延伸到1626米的可行性方案,经过矿山人的多方论证,工程顺利实施并圆满完工。这个项目每年可为矿山节省运费214.8万元。
电力机车下了坑,可是效率还是不让人满意。白云鄂博矿的电力机车还是上世纪50年代设计的,牵引定数为1辆机车拉6节。几十年来从来没有人试图改变过。要想在现有人员、设备的基础上提高运输产量,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直接增加机车牵引定数。经过了技术改造和合理组织调配,2003年3月,运输车间成功地将机车从原有的6个斗增挂到8个;2004年,又在原有8个斗的基础上增加到9个。可是运输车间仍不满足。他们想:在保障生产安全的情况下,能不能牵引10车?经过反复论证,技术人员提出了一个简便易行、费用极小的站场改造方案。2005年4月15日,夜班新增牵引定数投入运行,当日就多拉矿岩160车。从一辆机车挂6个斗增加到10个, 6+4改造极大地缓解了运输压力。仅此一项,每年可为矿节约资金243万元,节约工人费126万元。到2005年,车间运输量已达到2630万吨,仅3年时间涨幅达到了138.7%!
2005年,白云鄂博矿又通过新修矿路、重建平台等方式来缩短运输距离,降低成本。同时,西出口工程也正式上马,西出口工程不仅有效缓解了主矿采场内最后一条铁路线被拆除后岩石输出的问题,它现已成为白云鄂博矿主矿采场的又一排岩通道。据测算,该工程也将年节约运输费用约220万元。
4
在白云鄂博矿有一台大名鼎鼎的“功勋”级设备,这就是破碎车间的ф1500/300破碎机。自1960年6月在白云鄂博矿投入使用后,至今已正常运行47年。作为上世纪50年代出产的破碎机,目前仍在使用的全世界也仅此一例。
破碎机是白云鄂博矿的关键设备。因为储矿仓的矿石储备量只够包钢龙车拉运3天,也就是说,只要这台老爷机躺倒3天,包钢的原料就接不上茬。破碎机的维修耽搁不得,每耽搁一天,就会给生产带来极大损失。为了缩短检修时间,白云鄂博人提出:逢修必改。每一次修理,都对破碎机的关键部位和重要部件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含量,延长运行时间。这种边修边改、防患于未然的思路,让目前破碎机的故障率大大降低,而且每一次检修时间都在48小时之内,并全部保证了一次试车成功。
对白云鄂博矿挖潜式的发展成果,作为管理者和参与者之一的姬志勇如今依然如数家珍:在主矿,X#公路的设计、修筑工作,每年可节约运输费用127.09万元;采场1650水平西端修筑了岩石临时转载台,服务期限内可创效241.06万元;电修车间改造了电动机和发电机、焊接机,设计制作了槽楔成型机、旧扁铜线矫正机、阻尼无纬带缠绕机;在机修车间,开发了4m3电铲铲杆、提梁销轴、钻机里支座、稳杆器等47项新产品;在汽修车间,开发研制了ZL06铲装车、系列液压胶管;在设备系统,组织完成了10m3电铲起重臂改造、电动轮矿用汽车非常电制动改造、牵引变电所快速开关改造……
在挖潜中,新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如“3#、4#大型振动放矿机的研制与应用”入选中国冶金矿山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科技日报》曾刊文专门进行了宣传报道。
正是白云鄂博人用自己的智慧创出了一条内部挖潜之路,在包钢集团改革的攻坚时期,有力地支持了包钢的发展和建设。
对于白云鄂博矿而言,挖潜之路提升了矿山科技、锤炼了队伍、凝聚了人心,为白云鄂博矿打造中国一流矿山奠定了科技、人才和科学精神基础。
第三章 升腾·科学发展观
1
20世纪初。经过了几年励精图治,包钢集团全面走出困境。2004年,包钢提出了打造新包钢的宏伟战略,将包钢的建设全面推向了新阶段。
也就是这一年,包钢展开了西矿恢复开采工程,并成立了包钢巴润公司。这是包钢领导层从延长矿山开采寿命、保护包钢资源、为矿山子孙后代谋求生存之路的战略高度出发,做出的一次战略决策。
在包钢的安排下,时任副矿长的姬志勇只带了一名司机,孤身前往西矿。在他的全面部署和统筹下,西矿工程当年8月份打报告,仅仅事隔4个月,12月10日就正式展开全面基建。在昔日的一片荒野上,铁路工程、路基部分挖填方工程、倒装台建设工程和采场基建剥离工程同步推进,迅速进入投产。
白手起家的西矿工程,也让包钢决策层看到了年富力强的姬志勇的能力、魄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2005年,姬志勇被包钢集团任命为白云鄂博矿矿长,和矿党委书记杨占峰搭档,成为了白云鄂博矿新一代决策层的领头人。
一个是土生土长的白云鄂博人,从技术员到车间副主任、主任、副矿长,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矿长的领导岗位,对矿山的每一台设备、每一位员工,都和对自己的眼睛一样熟悉和爱惜;另一个则是在读博士,对企业现代管理深为熟稔。包钢集团对白云鄂博矿领军人的安排可谓精心。
此时摆在姬志勇面前的,并不全是鲜花。在副矿长的岗位上磨砺了7年之后,他对白云鄂博矿内部早就已经洞若观火,他知道这个50年老矿的工作之难。从西矿走回白云鄂博矿的那一刻起,使命、责任和情感的重担都一同压在了他的肩上。他不能辜负矿工们对自己几十年的信任,他们看着自己长大,一路扶持着自己成长。他更不能辜负集团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包钢发展,重在矿石;矿石之争,全在白云鄂博矿。他不能在建设新包钢的全局中扯后腿,让人戳脊梁骨。
每年,中国钢铁企业都不得不面对着与日本、印度、美国等钢铁企业在国际铁矿资源市场的博弈,一次次承受国际铁矿石涨价的成本压力。在这场残酷的资源竞争中,谁拥有矿石,谁就将先拔头筹。包钢每每在这场角逐中占据主动,全靠拥有了白云鄂博矿。连国外的米塔尔公司、国内的宝钢集团都看好包钢。有人说,这些合作者垂青包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看中了包钢有白云鄂博的资源。
作为白云鄂博的掌门人,就要把这资源的优势变为经济的优势。
和杨占峰书记一碰头,两人心有灵犀,一拍即合。
要么就不干,要干就要争一流!
这是姬志勇的个性,早在他当车间主任时,就给他领导的车间定了目标:站在排头不让,手握红旗不放。
“塑造忠诚员工,打造一流矿山。”姬志勇和杨占峰如是提出了自己的誓言!
2
矿山发展了50年,很多技术和设备已经使用了几十年。在艰苦创业、挖潜发展、共渡难关的非常时期,凭着赤诚的热情和人定胜天的豪情,企业一路走过来。可是到了全面竞争、科学发展的时代,就必须提升装备水平,以科学的理念规划未来、以科学的管理规范企业行为。
白云鄂博矿争创一流的战略,得到了包钢集团的大力支持。
集团领导从全局发展的高度,对白云鄂博矿新时期的建设进行了战略投资。近年来,包钢陆续对白云鄂博矿投入了近1亿元的资金,用于企业全面升级和优化改造。
2004年,白云鄂博矿对东矿进行深部改造工程,对岩石系统和矿石系统进行分批改造,将东矿年产矿石设计水平提高到500万吨,矿岩运输全部实现采场内破碎胶带提升的方式,大幅降低运输成本。同年,白云鄂博矿展开采场边坡治理工程。重点对东矿采场北帮B区、南帮F区和主矿采场1650北帮的边坡进行了精心改造,达到了安全状态,确保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并与保勘院合作通过挂设布鲁克网等有效措施,对29#铁路线两侧边坡进行了改造,保证了龙车的正常输出。
在提升企业生产硬件的同时,白云鄂博矿还强化了以信息化为中心的管理硬件的建设。在2003年,白云鄂博矿就在包钢集团公司率先建立了企业局域网,成立了信息中心。2004年,白云鄂博矿在此基础上,正式创建企业网站,在互联网上24小时为铁矿的形象和产品进行宣传。在白云鄂博铁矿召开的信息化工作现场会上,包钢公司领导对铁矿的信息化工作这一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白云鄂博矿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化矿山。在代表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信息化工作上,同样位居全国矿山前列。在建设企业网络的同时,白云鄂博矿在生产工艺以及管理层中投入使用了大量的信息系统软件,如《地质数据库与采剥计划信息系统》、《矿山测量软件应用系统》、《爆破专家系统》、《GPS智能调度系统》、《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OA系统》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中,物资管理系统投入运行后,使全矿材料、备件实现电算化管理,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者的统一。材料备件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由121天降为94天,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真正优化了资金效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云鄂博矿办公自动化系统已在全矿各部室和车间运用,不仅全面提高了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改善了办公环境,而且提高了办公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促进传统办公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办公方式转变。作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实践,白云鄂博矿已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
2007年3月29日,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国柱和特雷克斯矿用及物料处理集团总裁尼考尔斯,向白云鄂博矿矿长姬志勇交接了3台172吨矿用汽车钥匙。这种被白云鄂博矿誉为“新大力神”的MT3600B型矿用汽车俗称“172”,是包钢集团投资为白云鄂博矿购买的大型拉运设备,该车宽7米、高6.8米、载重量为172吨,将成为矿山生产的又一庞大的生力军。
3
采矿业是高耗能产业。节能降耗,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这一点,白云鄂博人从不含糊。有人测算过:白云鄂博矿能源消耗在成本构成中约占四分之一。要成为一流企业,必须要狠抓节能降耗,打造一个节能型矿山。
白云鄂博矿三管齐下:以管理抓节能、以技改促节能、以创新增效益。
白云鄂博人自己算了一笔账:在能源消耗结构中,电力约占38.15%、原煤约占34.27%、柴油占26.91%,其余汽油、焦碳占0.67%。
因此,要节能,就要治理重中之重,狠抓电、煤、油的降耗工作。
在用电管理上,首先是限峰避峰。铁矿主体车间用电相互错开高峰值,辅助车间充分利用周六、周日进行作业。同时,根据生产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用电设备如破碎系统、运输设备等生产主体设备,减少空运转时间,有效控制用电峰值,节约基本电费为23.4万元。
其次是技改节电。对黑脑包水源井、一加压、二加压泵站补偿电容器200千瓦,全年节电42万kwh,节约效益12.6万元。同时,利用磁性槽楔技术,对旧电机进行改造,共改造电机9000kw,合计23台,节约效益为9.9万元。
第三是水电统筹。白云鄂博矿年需水量约300万吨,可3个水源输水距离远近不同,其吨水用电量相差近3倍,通过统筹安排,经济平衡3个水源供水量,每年可节约用电135.08万kwh,创效益40.5万元。
第四是通过电弧炉工艺管理,使冶炼单耗稳步下降,节约电量4.6万kwh,创效益1.4万元。
在节约煤炭能源上,则主要依赖设备改造和技术革新。
——对6个站所,1个调度室、1个排土工区进行了改造,采用节能锅炉供暖,重力循环运行。一个采暖期可节煤295吨;
——对汽机修区取暖用10t锅炉,进行分层布煤改造,一个采暖期可节煤200余吨、节电20%;将冷凝水引入软水箱内自制的蛇形管,通过热交换利用回汽余热提高入炉水的温度,通过核算年节原煤179吨。
在油料管理中,加强了轻型车辆的用油管理,实行定量供油和单车考核管理,制定了《白云鄂博铁矿柴、汽油使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用油管理制度,同时大幅度减少矿用设备的长距离往返。如今,白云鄂博矿汽车和推土机等设备的点检工作由过去的在车间集中进行,改为在作业现场进行;矿用汽车、推土机、铲装车等设备,则由过去的到加油站加油改为油罐车现场加油,仅此一项年节约柴油111.6吨、节约效益40.73万元。
白云鄂博矿还十分重视节水工作。2004年,白云鄂博矿投资修建了泵站,把污水收集起来,用于夏季绿化和公路洒水、建安公司的选矿用水等,年利用污水约12.6万吨,节约价值49.27万元。
此外,白云鄂博矿改进了穿爆工艺,将过去的排间微差起爆改进为逐孔爆破。这一改进将每万吨矿石采剥所用炸药量降低51千克,不仅安全性能更高,而且爆破质量、采装效率也都大幅提升,同时开采的矿层整齐均匀,更便于精细分类处理。由于这种爆破产生的震动较小,大大降低了对矿坑边坡的影响,减少了边坡治理的投入成本。
近年来,铁矿石产量逐年增加,综合能耗指标逐年下降,企业效益也逐年提升。
4
2005年,中国权威同业刊物《冶金矿山动态》公布一项数字——调查显示:2005年,白云鄂博矿的回采率、运输机械成本、轮胎消耗、发动机寿命4项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
这4项指标中,其中白云鄂博人最看重的回采率高达98.5%。回采率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所采矿石占所探明储量的百分比。它代表着白云鄂博矿资源的利用率,也代表着白云鄂博矿的科学开采和管理水平。
更重要的是,包钢最珍贵的资源并不仅是铁矿,还有普世珍宝——稀土和铌等其它多种极具价值的伴生资源。这些有用元素的价值还远没有开发出来,而因其巨大的应用前景,已经列入国家资源战略储备之中。白云鄂博的资源必定不仅仅属于今天,还属于未来。白云鄂博矿的开采将注定是多层次、多轮次的循环开采和利用。
站在白云鄂博矿的山巅间,一边是主采场和东采场两个巨大的采坑,一边是高高堆起的矿山排岩场,根据不同的岩层,堆放有秩。
姬志勇告诉我们,白云鄂博矿的任务不仅仅是要保障包钢的铁矿石供应,还要对共生矿和复合矿床进行特别处理,边开采、边保护,以便于日后的二次开采利用。这些分类堆放的不同岩石将是未来的宝贵资源,它不仅是白云鄂博未来的巨大财富,也将带给中国甚至世界巨大的影响。
白云鄂博人不仅在创造着今天的财富,还在为保护未来的财富尽心尽力。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