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了10多年反应瓶,要说洗瓶子的水平属我最高了。”叶伟东一句玩笑话,折射出一个奋斗在医药科研战线的普通研发人员的精神。听完他的故事,心底升腾起由衷的敬佩,一个人一生可以有如此多的成就、成功值得暮年时候回味,却依旧荣辱不惊,淡泊自若,依旧会说,“每每穿上白大褂走进实验室的时候,整个人才会感到特别宁静、特别舒坦。”
叶伟东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温文儒雅。说话声调不高,但每每话题涉及到他的专业上时便会津津乐道、眉飞色舞。化学分子式在他的心里好像一个个跳舞的精灵,而对于已有成果的医药产品又好比亲生的孩子般呵护,并为之由衷喜悦。历来觉得,搞科研的人总有一份骨子里的“痴”。对真理追求的“痴”——对发明创造、创新再创造的“痴”。否则,是如何面对成百上千次的失败,而独独有毅力去等待最后一次的成功?否则,是如何扛下夜以继日做课题、搞研究的坚强体力和超常的抗压能力?否则,又是如何对于满满的鲜花和掌声,不动容、不懈怠,依旧执着在四面白色的安静的研究室?
这种“痴”是“严谨”的态度,科学的精确是小数点后也不容一丝差错的。在实验室,叶伟东总是事无巨细地关心到最细微处,整理得有条不紊的实验室和研究院旁每隔几米摆放的沙筒便是他的特别关照。其下属回忆,在某次氧化物还原实验的过程中,由于人员的疏忽险些酿成火灾,幸好叶伟东用事先准备好的沙土扑灭了火苗,才不至于引起大祸。虽是小事,却在科研小组成员的心里扎了根。
这种“痴”是“认真且不懈”的精神。这是药厂领导对叶伟东的一贯评价。坚忍不拔的钻研精神在其不断获得成功的攻坚项目中的表现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可贵的是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上也可见一斑,在新昌制药厂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过程中,叶伟东都亲自认真地重新整理厚厚的申报材料,常常是到半夜,还看到他在一字一句地琢磨材料的措辞、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申报的过程答辩也是很关键的环节,对于叶伟东而言,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强项。为了能达到答辩时候的从容不迫和相对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叶伟东甚至30遍、40遍乃至50遍的练习。
这种“痴”还表现在其外表的朴素上。叶伟东的衣柜里只有一套西装,还是厂里发的。在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答辩时,为了“像样一点”,西服和领带都是从同事那里借的。获得过多次技术研发奖金,且如今也进入药厂高层的他,按说收入也应该算高,只是知识分子骨子里的清贫劲,和一心搞科研、搞生产的神经让他在生活上没有太多过高的物质要求。甚至,早就风行的沙糖橘,他到这几年才知道,“有这么好吃的橘子”,一句话说得大家只能对着这位“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的研究院院长无奈却敬佩至深。
这种“痴”还表现在他荣辱不惊的心态上。在担任研究院院长后,培养后备人才成了叶伟东工作的很大一方面内容。每次新成果报奖,他都要求把年轻人的名字写在前面,或者干脆全部将名额让给后辈,因为年轻人更需要发展的机会。
“药痴”——是在采访完叶伟东领导、下属、朋友、同事后,渐渐清晰起来的一个更真实的叶伟东的形象。除了泡在研究室,生活中的他没有太多爱好,偶尔打打牌,用他朋友的话讲是“牌技不好,牌品很好”。每天坚持打太极,致柔的拳法是修身养性也是克刚的本事。从10多年前跨进新昌制药的大门起,叶伟东便把自己系在了研制新药的实验台,从领先研发新药到成为整个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
“要做就做最新、最好的”,这是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最朴素的想法,却透着对研发新药的热忱、对人类健康事业的责任感。如今身兼研究院院长的他,在搞研发的同时着手建立创新体系,不仅靠他个人的力量,更要打造一支有巨大创新能力、善战、能战且百战不殆的科研队伍。身先士卒、事必躬亲的他,一旦走进实验室、一旦搞起创新研究、一旦谈起制药,就浑身散发着不竭的活力。于是,对于新昌制药厂这棵常青树而言,叶伟东好比时时培上营养的土壤,默默孕育出如今“新昌制药”参天大树。
采访的最后,我问及他最大的理想,他的回答简单却坚定执着——“若能完成一个乃至几个原创性新药,就此生无憾了!”大有做一项原创新药,夫复何求之慨。这样的话出自叶伟东之口,未感丝毫浮夸的信誓旦旦,但却正是我们可以预见的光明的中国自主创新制药事业的前景。因为叶伟东会用一种“痴”心面对理想的实现、面对当下的医药研究、面对整个人类的健康事业前进的步伐。
然而,回转身再看面前的叶伟东,依旧是一个会为多日潜心实验而终于看到试剂瓶里几毫克的结晶而欣喜的普通科技工作者。好像阿基米德说过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于是,我笃定地相信,只要给叶伟东一个试管,他将一生致力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创新药。
叶伟东简历
叶伟东,1963年10月出生于嵊州市,198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90年进入浙江医药,现为研究院院长,硕士学位,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百名自主创新青年标兵、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叶伟东长期在生产、科研一线从事新产品、新药的研究开发工作,多次主持承担国家、省重大科研项目,均取得了成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国的医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主持承担省“八五”重点攻关项目——国家级新药“氧氟沙星”的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目1992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承担“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国家级新药“乳酸左氧氟沙星”的研究开发工作,在国内首先获得新药证书及生产批准文号,为国内首家,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目获2000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列为2000年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001年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主持承担国家级新药生物素(维生素H)的研究开发,并于2001年6月在国内率先实现产业化,从而使我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个能生产全部维生素的国家,目前生物素产量已占全世界市场的60%,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2003年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2004年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并于2006年1月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主持承担国家一类新药盐酸加替沙星的研制工作,于2003年1月在国内首批获得国家药监局新药证书及生产批文,该项目被列为2004年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主持承担国家“863”项目:“应用生物技术开发甾体药物关键中间体与重要甾体药物合成新工艺的关键技术”和“淋巴靶向给药技术的研究及其新药开发”,已通过科技部鉴定。
主持承担从天然产物中筛选寻找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化合物单体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国内领先的、有自己特色的创新药物研发体系。已发现多个新化学实体,并已申请国内、国际专利4项。其中一个原创新药(1.1类新药)已完成临床前评价,并于2007年10月10日批准临床研究。
先后有10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有两篇在国外著名刊物J.Chem.Thermodynamics、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发表。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已授权发明专利7项,在国内医药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