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正文

别让管理迷失在“时尚”中

企业报道  2015-09-22 11:28:40 阅读:456

  近几年来,时尚性管理读物、管理术语、工具或技巧层出不穷,令学术界和企业界目不暇接,特别是企业界面临不断产生又快速过时的管理时尚,更是显得无所适从。以近几年广为流行的管理时尚(术语)为例,什么核心能力、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虚拟生产、细节管理、价值链、绿色生产、关系营销、品牌经营、扁平组织、执行力、领导力、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情境管理、标竿管理、六西格玛管理、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蓝海战略、OEM、CRM、MBO、JIT等等,数不胜数。

  时尚可以被定义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流行事物,一般不具有深刻性和本质性。管理时尚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管理环境下的管理流行。本文试图探讨管理时尚的干扰问题。所谓管理时尚干扰,是指管理时尚作为一种管理技巧被误用,对增进和改善管理效能以及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管理时尚中的大多数只能是作为一种对正常、有序、理性管理的干扰因素而发生作用,许多时尚成为迷乱企业家心智、徒增管理成本、导致管理混乱、降低管理效率的因素,是作为有效管理的干扰因素出现的,其危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迷乱管理者心智,影响理性决策

  专家指出:“管理时尚往往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企业界狂热追逐的模式、方法或思潮,它们或是被前卫经理人挂在嘴边,或是被热捧成各种论坛、研讨会及出版物的时髦主题。伴随的场景是各种名词术语不绝于耳,各种要领体系竞相争荣。这些场景让任何管理者都感到一种没有把握的压力和恐惧,感到自己像一个十足的傻瓜”。试想,当管理者被目不暇接的各种管理时尚搅扰得只有压力、恐惧和心浮气躁时,又如何能够作出只有在气定神闲的心境下才能作出的正确决策?例如,当《执行力》一书被炒得甚嚣尘上之时,《领导力》一书又冒了出来。更值得警惕的是,在一些单位,对“执行力”重要性的强调已经成为一些领导人逃避领导和管理责任的理论依据和借口,明明是决策失误难以执行或实施,是领导的责任,却偏偏怪“下面”执行力不足;一些单位领导人平时舍不得为培训员工多花一分钱,但在《执行力》出版后,却舍得给每个员工买一册,便是证明。

  又如,《蓝海战略》一书一问世,立即引起企业界的广泛重视,殊不知所谓“蓝海战略”的环境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只是作者为了迎合时尚和追求“轰动效应”的一部流俗之作,却被一些害怕或逃避竞争压力的企业领导人奉为至宝。2004年,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成为时尚之作,不久何学林《战略决定成败——细节主义缓期执行》出版,与前者唱对台戏。试想,当类似的各种管理时尚表面上都好像自己代表了“绝对真理”,而事实上却是顾此失彼、以偏概全,甚至不能自圆其说、矛盾百出,只能成为它的炮制者通过“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轰动方式以实现自己抛头露面的工具时,管理者如何能够不受其影响而迷乱心智、并最后导致思维矛盾而贻误管理?

  二、打击人们的自信,使企业家怀疑自己的直觉能力

  大多数管理时尚在很大程度上都起缘于相关研究中的某个核心概念,这个概念作为特定领域里的研究成果是具有理论创新性的,譬如“核心能力”作为一个时尚性概念,就来源于普拉汉拉德和哈默尔所写的著名论文《公司核心能力》;“蓝海战略”作为一个最近的时尚概念,则是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所写《蓝海战略》一书的书名。欧西亚和马迪根将管理时尚的流行描述为如下过程:从《哈佛商业评论》中精心挑选一篇前沿性的文章,将其观点揉合到一本书中,并祈祷这本书会成为畅销书,然后就可以通过有名的咨询公司进行观念营销并获得普遍接受。

  在管理时尚流行的过程中,学术界和咨询公司分别是始作俑者和推波助澜者,企业界的人士开始只是旁观者,只是当管理时尚大为流行导致企业家感到自己已经落伍,或者相关管理时尚正好契合企业的管理问题时,企业家才加入到流行时尚的洪流中。企业家一经加入这一洪流,便进一步感到自己与时尚格格不入。其实,他们中多数人在加入管理时尚的洪流之前,是有着清醒的头脑、充分的自信和较强的直觉能力的,但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管理时尚冲击之下,往往变得没有了主张,特别是当他们带着某个问题祈求能够通过管理时尚培训课程来解决却不可得时,一些人便会产生挫败感,以为自己领悟力低,智不如人。殊不知这些肤浅的或“正确而无用”的管理时尚根本就不能解决问题。

  郎咸平教授在厦门大学“海峡两岸青年创业论坛”上给民营企业家“洗脑”(演讲)时,在一个小时内说了26次“你们又错了”,并说所谓“红海战略”、“蓝海战略”这些理论都是错的,只有“白纸战略”(你现在脑子里应该是一张白纸,必须接受创新的思维)才是正确的。而以“郎咸平、蓝海战略”为检索词在互联网上检索,我们会发现许多由咨询公司举办、郎咸平教授领衔主讲的关于中国企业如何实施“篮海战略”的时尚性讲座或培训的条目。郎教授一面讲企业应当如何实施“篮海战略”,一面又说“篮海战略”也是错的,应当奉行“白纸战略”。这就只能让企业家越来越迷惑了。事实上,一些管理时尚在它的创造人或鼓吹者看来,只不过是他们在企业家面前“玩弄”的一种让企业家们感觉自己“无知”的游戏,企业家决不可以将其“当真”,否则会陷入管理时尚的陷阱。企业家们在被各种管理时尚“忽悠”之后,只能像一个个丧失判断能力和直觉能力的“傻瓜”,对各种时尚“高论”迷信有加,更缺乏把握管理真谛、理解管理实质的自信。

  三、造成“管理浮躁症”,降低管理有效性

  管理时尚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和强化了现实中的“管理浮躁症”。在企业经营环境呈现高频率、快节奏、短周期变化的今天,要认识和理解管理的真谛,实施有效管理并非易事。一些企业领导人被迅速变化的环境搅扰得心神不定,他们在作出重大决策时往往朝令夕改、含糊其词、犹豫不决或自相矛盾,这就是证明。管理的困难性使企业家们自感重任在肩、压力重重,希望得到有效缓释。这时,若某种管理时尚问世且刚好契合了管理者的需求,管理者就会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去实践这种管理时尚。某种管理时尚若缘起于特定的企业家或企业的实践,那么它对特定企业或企业群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是有效的,问题是大多数管理时尚起缘于学者的概念,其在本质上只是反映了它的创立者的思想或方法,并不宜于将其作为一种抽象性、一般性方法推广或传播。但企业家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在实践一种管理时尚遭遇挫折或失败之后,会试图搜寻或接受新的管理时尚来解决过去的管理时尚没有解决的问题。譬如,当企业实施TQM效果不佳时,企业家会尝试采用“六西格玛管理”;当企业在“红海”环境里力不从心时,若恰逢“篮海战略”流行,他们会去寻找那个本不存在的“篮海”环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企业家在知道了一些管理时尚之后,便自认为掌握了管理的真谛,把握了管理的本质。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当更多的管理时尚术语成为企业家的流行语时,企业家们离管理的真谛不是更近,而是更远了。一些企业家在知晓了一些管理时尚术语之后,便感觉与学者对话不再有隔膜,在各种抛头露面场合能够讲时髦和入流的话语,使他们在形式或外表上找回了自信,于是他们迷信上了管理时尚。当一种管理时尚不能解决问题时,他们会寄希望于“替代性”管理时尚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当企业家能够知晓的所有管理时尚都不能解决问题时(事实上大多数情况是如此),企业家便没有了定力,心浮气躁起来,这会极大地影响管理效率。

  四、干扰管理科学与方法的研究

  管理时尚一般并不具有理论深刻性和逻辑严密性。米勒和哈特威克将管理时尚的特征概括为:简洁(易记,易传播)、操作性强、虚伪地鼓励(承诺不能实现的目标)、易于分割(片面孤立应用、嫁接)、符合潮流、表面新颖、被权威承认。这些特点决定了管理时尚大多数注定不能成为经典理论。

  然而,由于管理时尚具有迎合浮躁社会潮流的特点,因此,某种管理时尚可能比某种经典理论更能够制造社会“轰动效应”,能够为它的“生产者”迅速带来名和利,而人的有限理性决定了大多数人无法拒绝时尚的诱惑,不可能不去迎合时尚,况且创造经典需要人们有追求真理的顽强意志和浓烈的兴趣,还需要忍受精神上的孤独、寂寞甚至经济上的贫穷!综观管理学思想史,管理学大师们都是经过了长期的研究和不懈的追求方创造出不朽的篇章。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用于实验的各种材料数以千吨计为人所共知,人际关系学派理论的创始人梅奥(为行为科学理论之先驱)主持的“霍桑试验”,一试验就是8年;被称为管理学一代宗师的德鲁克除了创立一个已经“沉淀”为经典的“目标管理”理论曾经是管理时尚外,他深刻的管理思想及对学术界和企业家思想和行为的深远影响,与当今任何管理时尚之论不可同日而语。

  与近些年管理时尚不断流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具有深刻理论穿透力和方法指导性的管理学成果却不多见。譬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这一时尚概念后,中国随即便有人主编了《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人才》、《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会》等“学习型××系列丛书”,真是“蔚为大观”。可这其中又有多少“学术含量”呢?书店里各种“恶炒”管理时尚概念的作品泛滥成灾,有学术含量、思想深度和方法指导意义的原创性管理学作品难觅踪影,足见管理时尚对严肃而深刻的管理学术研究的干扰是多么严重!

更多专题
物探人追抚石油魂举誓建功大气田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新的起点谋求新的跨越 新的征程承载新...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

相关机构:
相关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