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年,中欧在上海签署的《备忘录》规定,从2005年到2007年年底,中国10类纺织品继续按照配额限制出口欧盟。然而协议刚刚生效70多天,就出现近8000万件中国纺织品压港欧洲,欧盟秋冬服装供应告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诗句常被人引用在危机转折的时刻,而中欧双方9月5日在京签署的《磋商纪要》再次为中欧纺织品危机带来了“柳暗花明”,欧盟将全部放行所有滞港货物,同时,对双方都没有签发许可证的而由欧盟进口商与中国出口商协议出口的卡关产品,中欧双方将共同承担责任,其中包括不同年度之间的预借与不同类别之间类转调剂。
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和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代表双方签署了纪要后,再次紧紧握手,同3个月前上海会谈的“最后时刻握手”不同,双方此次握手时都略显疲惫,毕竟双方在北京饭店签约的时间已经是晚上10点,长达两天的谈判让中欧代表们“口干舌燥”。不过,面对解渴的香槟,薄熙来和曼德尔森心中压力依然很大,前者还将为悬而未决的中美纺织品头痛,后者还要等待欧盟各成员国对《磋商纪要》进行审议。
中欧就纺织品的再次握手,又让人们对大洋另一头同样因“保护主义”至今悬而未决的中美纺织品问题燃起希望。薄熙来对此表示,中美已经就此问题进行了四次谈判,前三次都停留在技术层面,但第四谈判已经上升到副部级,商务部副部长高虎成的出席表示中方的诚意。薄熙来乐观地认为,中美纺织品问题也将会在近期达成协议。
虽然大西洋两岸都在为一个不受保护主义约束的全球市场而进行谈判,但富裕的发达国家似乎只在自由贸易有利于其有选择的一些大公司的时候才会支持自由贸易。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管理大师安迪·格鲁夫的名言用来描述此时此刻中欧、中美的贸易生态最为恰当不过。
烽火尚存的纺织品争端只是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遭遇的一个剪影。也就在前不久,美国林产协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对中国17家木地板生产企业的337项调查申请,指控中国公司制造并销售到美国的强化木地板产品侵犯了申请人的专利权。据悉,被调查企业中,国内圣象集团、菲林格尔、升达地板等行业巨头悉数在内。这就意味着,一旦指控成立,中国整个木地板业将遭受重创。无独有偶,尽管欧盟已从1992年就开始对中国的进口自行车征收了长达13年30.6%的反倾销税,但其并不以此为满足。7月19日,欧盟作出了延长本已到7月底就该结束的反倾销决定,今后中国出口到欧盟自行车将被课以为期5年的48.5%的反倾销税。中国自行车在目前对欧出口只有300万辆的基础上势必再次遭受急剧萎缩的痛苦。
树欲静而风不止
“中美、中欧部分产品的贸易摩擦,仅仅是个序曲,今后有关家电、钢铁、计算机等贸易摩擦还会接连不断。”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家樊纲日前在中日商务合作研讨会上的演讲尽管听起来有点刺耳,但昨天发生的故事无不都是对未来的某种昭示。
作为古典经济学的鼻祖,大卫·李嘉图曾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天工开物般的图画:各个国家从比较优势出发,专注于生产自己效率最高的产品。将李嘉图学说延伸到国际贸易中,当代发展经济学也得出了合乎逻辑的推论:在国际领域开展贸易,让每个国家充分发挥它的比较优势,是经济发展最行之有效的道路。然而扫描现实,连同李嘉图及其追随者们极度推崇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如今正在遭受着繁杂现实的挑战和颠覆。
历史往往会留下许多的遗憾。为了顾全大局,在最终签署“入世”议定书时,中国接受了一些妥协性的条款,其中之一就是欧盟只在15年的过渡期后才正式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因此,时至今日,不仅美国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予以公开否认,就连一向持积极态度的欧盟最近也发生态度逆转,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专家指出,国际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地位”并不是被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来诠释的,而是被当成一种贸易救济手段在使用。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未获欧美认可,因此,在判定中国商品是否以低于成本价在其境内倾销时,欧美不是以某类产品在中国国内的价格为参照,而是要以其他类似国家的同类产品价格为参照。而替代国成本又通常是高于在中国的生产成本,以致很容易形成“中国产品销售价格低于生产成本”的结论,从而“倾销”罪名成立。更加残酷的事实是,根据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欧美同中国的双边协议中所享有的优惠措施,其他WTO成员同样可以享受。由此造成了其他国家都可以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反倾销调查的“群蜂效应”。
绿色壁垒是横卧在“中国制造”面前的另一道高坎。以欧盟为例,按照欧盟《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规定,从今年8月起,生产企业必须负担回收处理报废家电及电子电气设备的费用,每台洗衣机80元、每台微波炉43元、每台冰箱148元、每台大型电子设备44元。而这些中国制造的厂商其出口商品利润原本就比较低,如此执行该规定的话,生产厂商必定会出现赤字。此外,欧盟从明年7月开始,实施《关于在电子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全面禁止使用铅、汞、镉、六价铬、聚溴二苯醚和聚溴联苯等6种有害物质。以上两个环保标准的引入,对中国电子产品出口的影响将超过300亿美元。
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
发生在“中国制造”身上今天的故事其实并非没有先例。1970年代,标示着“MADE IN JAPAN”的日本产品试图从当时世界制造中心的美国和英国“虎口夺食”,但无奈遭遇到了英美“贸易保护”大旗的无情拦截。面对着放松汇率和开放市场的外部压力,日本制造业依靠加大产能与加强管理两大“发动机”疾步快行,最终全面战胜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制造,跻身世界经济的主流行列。
的确,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巨大的消费与需求能力令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板块所无法比拟。对于“中国制造”而言,作为每年1000多亿美元的美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作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的欧盟,不能因为双方频繁的摩擦而轻言退出抑或放松,相反更应该深入开发市场。但是,“中国制造”再也不能延续那种“两头(技术、市场)在外,中间(生产)在内”和低端作业——低端出口的传统贸易模式,而应该重新谋划和主动调整自己的市场进攻策略。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必须强化自身的技术研发,以技术力量带动产品升级,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与此同时,通过资本层面的合作以分散出口贸易风险,不失为中国企业拓展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可行之道。这种推理的最新版本就是美国国际纺织集团日前联手香港永新集团在浙江省嘉兴投资建立康龙纺织有限公司。根据协议,该公司的产品将全部销售到美国。“不能打败他,就加入他”,《黑客帝国Ⅲ》中的此句台词也许可以作为对这一被称为能够屏蔽贸易壁垒、释解贸易摩擦“第三条道路”的最好解读。
新大陆在哪里
“誓将去汝,适彼乐土。”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东盟10国可以作为中国企业投资贸易的理想“沃土”。围绕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7月20日,《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正式实施,协议大幅度削减关税,降低了国内企业的进出口成本,也刺激了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不仅如此,中国——东盟还计划在2010年把绝大多数正常商品的关税降为零。同时,由于东盟各国相对薄弱的基础工业,我国的纺织品、服装、鞋、食品、机械电子设备、车辆和化工产品等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出口机会也会随之放量增长。
与东盟相比,非洲大陆可能略显贫瘠,但非洲所释放出的市场潜力却十分地庞大。据非洲投资网提供的数据,非洲国家每年要花1700亿美元用于进口,约83%的GDP(4600亿美元)都用于消费;几乎所有非洲国家对轻工、纺织、服装、五金、钟表、床上用品、家电、电子等产品的需求量都很大,而且普遍依赖进口。由于中国同非洲历史上的友好关系,非洲人更愿意同中国人做生意。而为了协助中国企业走向非洲,中国与非洲26个国家签订了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与8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这些举措都将为中国企业走向非洲提供良好的机遇。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优势明显,因此在非洲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同非洲隔洋相望的拉美国家同样和中国企业产生了不解之缘。有调查报告显示,随着中国同拉美国家政治、经贸关系的不断加强,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制造”进入拉美市场。专家分析认为,拉美地区有5亿多人口,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2万亿美元,是另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比如家电,尽管拉美家庭家用电器的普及要比我国起步早,但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品种、式样上都已明显落后于中国,而家电产品更新换代将会随着拉美经济趋于稳定和好转而出现新的热潮。
寻求投资保护协定签署国的投资保护与贸易救济几乎是中国企业的一门陌生艺术。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与112个国家签定了115个投资保护协定,尽管如此,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起我国企业利用投资保护协定进行海外维权的案例。专家指出,投资保护协定是通过两个相对标准和一个绝对标准来较好地保证投资者所能享受的待遇。前者指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这两个待遇条款保证投资者的投资在东道国不会受到歧视性的对待,享受的待遇不低于东道国本国国民和其他第三方;后者指公正公平待遇条款,它确保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所享受的待遇至少应符合国际公认的最低标准。在贸易领域,投资保护协定规定投资者可以直接将与东道国政府的投资争议诉诸包括国际仲裁在内的纠纷解决方式,并且根据裁决直接获得赔偿。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