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一直以来无论是企业、软件厂商、还是媒体,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关于信息化利弊的争论也是不少的,但这却丝毫动摇不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建设信息化的热情。通过多年来笔者在信息化一线的观察实践,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将会面临几方面挑战。
选型,自己做还是买现成的
人有高矮胖瘦,有的人选衣服是去买品牌,也有的人自己定做。企业信息化也一样,行业不同,规模不同,软件是买成型商品、还是自行开发是企业在选型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挑战。个人认为比较明智的作法还是利用现成的解决方案,根据需要进行客户化。企业自己开发一套软件,实际上并不是很好的选择。对于专业化的软件公司,聚集了相当规模的软件开发人才。而企业自己定制,是不是也能拥有这么一个强大的团队去做呢,而且系统开发完成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建成后的稳定的运行则更重要,系统开发完成如何保证开发人员的稳定性是一个问题。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专业分工的问题。当然企业完全利用现有的解决方案,不针对自身特点进行改造的话,也是不行的,所以进行有效的客户化是必须的。
规划:满足现有应用够吗
企业在决定上信息化之后,都需要进行规划。在这个时候,企业一定要看得远一点,除了满足现有应用要求,还要多考虑未来的发展。
全面规划,分布实施是必要的,只考虑局部应用,会为今后的信息化工作带来不小的障碍,而一个全面清晰的规划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是非常有意义的,例如通过统一规划,在系统建设初期就可以把企业的基础编码规则定好、明确各个系统之间的接口,充分考虑企业的远期应用,为软件扩展进行预留。
如果说地基决定了楼层的高低,那么这个规划也决定了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
难耐的技术选择
管理软件采用的技术多种多样,那么哪种最适合企业呢?对于传统企业而言,这个挑战难度似乎要大些 ,大部分传统企业普遍缺乏IT类人才,对于IT技术的了解与把握不可能如软件公司那样熟悉,例如软件的结构,是选用B/S(浏览器/服务器)方式,还是C/.S(客户/服务器)结构?数据库是选用SQLserver 还是ORACLE?类似问题都会摆在我们面前。正确的做法应该还是以实际应用目的为主,比如软件结构,B/S结构的产品,通过浏览器进行客户端处理,优点是零维护、零安装;缺点是不能处理比较复杂的界面。类似的应用就比较适合跨部门、多单位的一些类似上报下发性质的业务应用,而一些集中在某个部门内部的应用,尤其是一些页面复杂,数据量处理大的应用就比较适合C/S结构的产品来实现,通过开发客户端程序可以很好地解决类似问题。
面对技术的选择,不应盲目选择最新的技术。结合自己的需求,选择一个成熟的并具备扩展性的技术,应该是适合客户的。
实施:新旧流程的困惑
不少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喜欢强调自己的个性,我们原来手工下是按照1、2、3、这样的流程来做的,使用计算机后,还是想按照1、2、3几个步骤,一步都不能缺,照搬到电脑里。这样的做法,信息化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比如我们业务单据的流转,以往手工下,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人手工开单据,有人审核单据,当上信息化软件后,很多单据可以自动生成了,这样即减少了手工方式下出错的问题,效率也得到提高,人为环节自然会减少,如果再照搬手工处理流程,结果就一定会是画蛇添足。所以正确做法应该是,合理优化流程,建立新的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坚决不能模拟手工,当然这个新的工作方式,必须是人性化的、科学的、使我们工作变得简单的方式。
资源,依靠内部还是外部
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中,从软件厂商、咨询方、同行业成功企业等方方面面会获取很多关于信息化实施的相关知识,但即便如此,企业在真正选择信息化产品后,依旧很缺乏所需产品的专业知识和实施经验,为了项目的成功,企业需要借助外部资源的支持,例如有专业产品背景的实施顾问的支持。
但是选择一个完全适合的实施顾问是很难的,即使实施顾问的产品专业知识丰富,但对企业自身情况、及其所处行业情况的了解,仍然是个疑问,另外过分依靠外部资源对我们企业而言并不一定非常有利,很多优秀的实施顾问,每天的费用都不低,成本的增加也是一个问题。他们的特长在于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宽,行业经验丰富。所以如何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注重自己的信息化队伍的挖掘与培养,形成企业自身的咨询实施队伍,或者说信息化团队,自身资源的培养,不仅仅在实施过程发挥作用,对企业信息化的长期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局部应用先行,
还是追求系统的集成
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同的系统会涉及到很多不同部门,我们发现有些企业,不同的部门可能对系统的要求不同,有些用户对于局部功能点、报表、单据、甚至每个屏幕都要求得非常仔细。这样就使开发商在产品修改上,花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设计细节上,而真正花在业务流程上面的,系统整合上面的时间有限。 笔者认为,应当在强调集成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功能点。不需要一开始就把功能点考虑得非常仔细,开始可以粗一点,但一定要强调业务流程的完善。因为如果不进行集成,只是强调某一个功能点,对企业未来的信息会产生非常大的局限性。
上线后的考虑:先不要忙着庆功
经历了项目启动期的兴奋、实施中的挫折、以及系统通过试运行上线后的喜悦,似乎项目开始步入正规,一切都OK了,而事实上,企业仍旧有很多风险需要认真面对。
1. 企业从上到下的认识不足,项目庆功意味着新的开始,而不是完成。
2. 咨询、实施顾问已经离开了,而企业依赖的习惯似乎已经形成。
3. 企业方关键用户有了更好的或不同的岗位,或转到其他收入更多的公司。
4. 文档交给企业之后,没有再即时更新,开始丢弃在柜子里。
5. 内部的继续培训没有延续,新员工得不到应有的培训等等很多。
6. 在我们很多项目的实施阶段中,在外部咨询顾问与企业内部项目人员的合作支持下,实施可能还相对顺利些,问题也能即时得到解决,而在投入试运行后的几个月中,就没有资源可以处理所有的支持事务,以保持系统的平滑运行了。
所以,实施上线后的风险,企业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而拥有一支优秀的“实施后专家”团队,建立一个完善的项目知识库,是保证系统持续平稳、内部疑问即时处理的关键所在,关键用户、人才的挽留是必要的,而拥有“实施后专家;团队,和知识库的建立完善,也意味着企业在项目实施中接触的知识真正转变为了企业的知识,并且最终在企业组织内部得到了有效传送与保持,这也将为企业实现知识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