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正文

回顾纺织品贸易的命运之掌

企业报道  2015-07-14 17:39:10 阅读:379

  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体制走向终结。然而配额取消仅仅4个月,美国和欧盟于5月份相继宣布对我国纺织品进口再次实施数量设限。为了维护双方的利益,中国与欧盟经过艰难磋商,终于于6月11日就纺织品贸易争端达成协议。根据协议,中国将在2007年年底之前,保证出口到欧洲的纺织品增长平稳过渡;欧盟承诺在2007年年底之前,只对10种中国纺织品设置增长率限制;到2008年,欧盟市场将对中国纺织品全面开放。

  随着中欧圆满解决纺织品贸易争端,目前人们自然将目光集中投向了美国。尽管6月以来,美国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访华、中美双方贸易官员进行磋商,但始终未能达成最终协议。虽然中美贸易关系远比中欧贸易关系复杂,以及中欧政治关系与中美政治关系定位不同,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美两国政府从双方长远利益出发,最终会找到合适途径,像中欧一样实现双赢的局面。

  国际贸易争端向来都不是孤立的,其背后往往是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因此,任何一起贸易争端都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我们关注此次中美欧纺织品贸易摩擦谈判进程和结果的同时,还必须研究由此已经引发和今后可能引发的连锁效应。这无论对政府、行业组织,还是企业制定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进出口策略,以及建立国际贸易争端预警机制,都是极为重要的。

  此次中美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已经引发和今后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限制措施的连锁反应。美欧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制定了一揽子的措施。这一次美欧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采取的是数量性限制的措施,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他们对本国市场进行保护的措施之一。如果这一招不奏效,他们必然还会采取其他措施。

  首先就是反倾销税。反倾销税是欧美等发达国家针对中国进口最常用的一件武器。一旦有人指控中国企业产品在国外售价低于其国内价格,他们就会实施这种关税。

  其次是反补贴行动。因为大多数WTO成员国都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因此以往针对中国的有关政府补贴方面的抱怨还很少。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美国目前正在考虑允许向非市场经济国家提起反补贴诉讼。

  第三是技术壁垒。技术性壁垒涉及劳动安全、环境保护、卫生与健康、产品包装与标签等多个方面。对于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它体现了技术的进步和对本国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但另一方面,有些国家往往把技术性标准用于远远偏离科学技术进步和保护人类健康安全的目的,而成为限制进口的重要手段,因此具有鲜明的歧视性特点。我国的纺织品、农产品、家电等许多产品都曾遇到过来自欧美的技术性限制措施。

  第四是知识产权保护。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是世界专利权和知名品牌的主要拥有者,对这些知识产权的拥有自然成了欧美与我国贸易谈判的筹码之一,因此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一道贸易壁垒。6月初,美国商务部部长卡洛斯·古铁雷斯访华商谈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期间就已经增加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要求中国政府在控制国内盗版软件上作出更大的承诺,并措辞强硬地表示,知识产权问题不能通过谈判来解决,中国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知识产权。

  二、产品和行业连锁效应。中美欧纺织品贸易摩擦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影响最大的一起贸易争端,中欧通过谈判达成了双赢,现在我们又期待着中美纺织品贸易的双赢局面。但双赢的局面毕竟不可能通过中国单方面的让步获得,如果中美此次纺织品贸易摩擦不能通过谈判达成一致,这场争端就有可能升级并波及到其他领域。就算中欧已经达成了协议,此次贸易摩擦仍应引起其他行业的警觉。

  事实上,这种波及效应已露端倪。5月初,欧盟就已经考虑将对中国产品设限范围扩大到鞋类与自行车。就鞋类而言,尽管目前欧盟只对中国生产的两个税号的劳保鞋实施反倾销调查,而这两个税号的劳保鞋对中国鞋类出口也不会构成太大威胁,但很多专家认为,欧盟此举意在投石问路。如果我们不马上采取积极措施,他们还会对来自中国的其他类鞋子进行反倾销调查,更为严重的影响就必然会出现。总之,不论此次纺织品贸易谈判的结果如何,这一事件对美欧及其他国家对其市场的保护必然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而那些附加值低、出口量大的产品或行业则最容易受到波及。首先是纺织品,然后是鞋类,接着就有可能是玩具、家具、家电,相信今后还会有钢铁、汽车等。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企业的比较优势不断上升,这恰恰被一些国家看作是威胁。可以说,无论是目前还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我国面临的都会是一个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

  三、地区连锁效应。在国际贸易领域,摩擦和争端是常有的事,不但发达国家之间有贸易摩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有贸易摩擦。就纺织品而言,配额取消后,各国对中国纺织品的关注出于多种原因,有些是担心中国纺织品对其本国产业造成威胁,还有一些则是担心中国纺织品的竞争力会对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造成威胁。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错综复杂的原因。

  事实上,就算美国不从中国进口纺织品,他们自己也未必生产这些产品,还是要从别国进口。而美国国会中不少议员是亲拉美的,他们就主张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而扩大从拉美的进口。以上种种原因,使此次的中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引起了复杂的地区连锁效应,而且这种效应还有进一步蔓延之势。在此次对中国纺织品设限的行列中,美国仍然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早在4月4日,美国商务部宣布自行启动对中国三类纺织品的“特保”程序,在来自美国的“示范效应”下,接着欧盟于5月27宣布对中国两类纺织品启动“紧急特保”。紧接着据6月1日出版的《印度商业在线》报道,在欧美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限之后,印度也将加入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限的行列。目前印度已经开始对中国丝绸织物开始进行反倾销调查,这次反倾销涵盖了中国向印度出口绸缎的所有品种,不但会影响到中国丝绸行业,还会波及到上游1000多万桑农的利益。

  此外,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土耳其、南非、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界和行业组织也向政府施压,要求对我国纺织品采取限制措施。这种地区效应为我国政府解决纺织品贸易摩擦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也给我国纺织企业未来的出口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应该说,中国与欧盟于6月11日达成的关于纺织品贸易的新协议,将为中国纺织品企业赢得稳定的出口环境。同时,我们也有理由期待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最终的双赢结局。但中国的对外贸易绝不会因此进入坦途,我们未来的路还很长,且布满荆棘。因为,一方面,如前所述此次中美欧贸易摩擦的行业、地区连锁效应呈不断扩大之势;另一方面,就中欧已经达成的协议,也并不能保证双方在纺织品贸易方面不再出现摩擦。因为在中欧纺织品贸易新协议中,欧盟并未放弃使用《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书》中的242条款(即“纺织品特殊限制措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WTO议定书》中的第16条(即“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措施机制”)。因此,对于中国政府和企业而言,需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仍然存在,我们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企业角度看,以下两点是不能忽略的。

  首先,在产品出口方面必须抓好两件事。一是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实行出口价格、数量、地区自律,防范于未然,免遭不必要的损失。这就要求各行业协会必须承担起组织企业统一协调出口事宜的角色。事实上,在欧盟对中国鞋类启动的反倾销调查之前,我国商务部外贸司和相关行业组织曾多次向鞋类生产商和出口商发布预警报告,但并未引起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许多制鞋企业继续把产品集中出口到这一市场,一些中小企业为争夺海外订单竞相压价,为欧盟启动反倾销调查提供了口实。二是制定长远战略,争取早日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从追求数量型转向追求质量型。这就要求企业苦练内功,拼质量而不仅仅是拼数量,争档次而不仅仅是争价格。否则,只能是自断生路。就中国纺织业来说,虽然中欧达成一致是一个利好消息,然而,国内纺织企业仍然需要对可能面临的困难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中国纺织企业因此而放松在结构调整方面对自身的要求,将来必然还会重新面临新的更严峻的外部考验。

  其次,及时调整“走出去”的战略,从以出口产品为主逐步转向出口产品、投资设厂、技术输出并存的多元化的“走出去”战略。从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看,大多数企业采取的是出口产品的方式,这符合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化经营渐进发展的规律。但随着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这种方式最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所以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探索到海外投资设厂和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输出技术等多种“走出去”的模式。在这方面海尔和TCL等企业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了回避美欧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措施,我国一些纺织企业正在考虑把生产转移到目标市场国去。

更多专题
物探人追抚石油魂举誓建功大气田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新的起点谋求新的跨越 新的征程承载新...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

相关机构:
相关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