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正文

实现“中国制造2025”需注意四内容

企业报道  2015-04-29 22:32:27 阅读:529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规划中的“中国制造2025”越来越热。

  但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以珠三角代工企业集群遭遇的外贸生存危机为起点,如何提高中国制造的附加值,摆脱处于“微笑曲线”低谷的命运,一直是中国制造思索与探寻的命题。

  当前,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目标与路径尤为重要,“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可能是中国经济第二次腾飞的良机:一方面,中国具备制造业的良好基础,即便整体基础处于中低端,但齐全的工业门类,庞大的研发队伍,都是质变的条件;另一方面,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发展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互联网思维”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两大战略叠加,更具想象空间:

  其一,需要调节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避免形成新的产能过剩。例如2009年后,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产能迅速扩张,地方政府争上各种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各种产业园趁势而起,部分企业甚至借机圈地。政策对资本的引领作用往往超出企业对市场的理性判断,光伏、风电此后陷入产能严重过剩窘况,同时面临西方反倾销。

  其二,大力推动国企与民企的合作发展,既发挥国企的资金、技术优势,又为中小企业的创造性提供机会。公开信息显示,部分国企已经在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如已有企业负责人表态在为智能制造做准备。对于处于转型中的中小企业来说,要参与进来并不容易,转型本身就会带来痛苦,而新的转型瞄准的是所谓“工业4.0”,这对于刚刚进入“工业3.0”的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来说,无疑是艰难的。更为现实的问题在于,谁来为跨越式转型埋单?通俗地说,转型需要资本,资本是各种要素的粘合剂,没有资本,转型所需要的技术、人才都无从谈起。

  其三,中国企业需要更加关心知识产权,“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需要将购买的重点从重资产转向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轻资产转移。“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其中信息技术与机器人代表着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大趋势,这也是德国“工业4.0”的核心所在。现有的概念与理论都表明未来的智能制造是一个融合的产业,更是智慧的集合,没有知识产权,中国制造可能还会沦为西方制造的工厂。

  其四,要注意“中国制造2025”很美,但再美也不是中国经济的全部,甚至不是中国制造的全部。无论智能制造未来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经济,摆在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仍是“稳增长和保就业”。所以,在考虑中国制造进入第一阵营的同时,还得处理好化解过剩产能与“稳增长”的现实矛盾。

更多专题
物探人追抚石油魂举誓建功大气田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新的起点谋求新的跨越 新的征程承载新...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

相关机构:
相关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