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正文

沪苏浙皖经济一体化全面加深

企业报道  2015-04-17 18:03:40 阅读:424

  经济高度一体化是经济区形成的标志,沪苏浙皖一体化的全面加深表明超级经济区正在形成。从内在机制上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了制度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等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子系统。其中制度一体化是基础,交通一体化是支撑,市场一体化是核心(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产业一体化是关键。鉴于制度合作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其成效主要通过其他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我们重点针对交通一体化、商品市场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产业一体化展开研究。

  交通一体化

  回顾历史,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正是以交通一体化为支撑的:上世纪80年代,长三角还处于“铁路时代”,主要依托沪宁合、沪杭甬两条铁路,联系上海、杭州、宁波、南京和合肥等主要城市,支撑起传统的“Z”字形结构;上世纪90年代,长三角进入“公路时代”,主要城市之间通过高速公路形成交通走廊,但覆盖全域的高速公路网络仍未形成,主要城市与其他节点只能通过较低级别公路连通。

  2000年以后,随着一系列跨江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长三角进入“大桥时代”,彻底打破了江河湖海等天堑对传统沪宁杭甬“Z”字型结构的制约,高速公路网络初步形成,长三角向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的纵深方向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扇形结构逐渐打开。特别是2008年,苏通大桥与杭州湾大桥的建成,使长三角的南北两翼更加丰满,带来整个长三角经济版图的重构:苏通大桥向北翼开辟出新的跨江通道,辐射苏中、苏北地区,与上海隔江而望的南通彻底改变了“南不通”的现状;杭州湾大桥使沪甬陆上距离缩短了120公里,依托宁波这个节点,上海能够辐射浙南更为广阔的腹地。

  2010年以后,长三角大步迈向“高铁时代”,全国高铁“四纵四横”格局中的“两横”与“两纵”汇聚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催生相邻城市的同城效应,特别是沪通城际铁路(上海至南通)、连盐城际铁路(连云港至盐城)、甬台温城际铁路(宁波至台州、温州)的建设与互通,一举打通了长三角的沿海通道。

  以加权最短出行时间,即某一节点城市到达中心城市的最短时间距离加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后的综合时间成本,作为可达性系数来衡量长三角各个时期的可达性水平。可达性系数越小,则反映可达性越好。通过计算,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长三角的可达性系数分别为223.03、187.84、136.37和82.20,反映城市间差距的可达性系数标准差分别为3.91、3.46、2.49和1.51,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这说明从整体水平来看,长三角的区域交通可达性全面提升;从内部结构来看,城市间差距不断缩小,外围城市可达性水平的迅速提升促进了长三角由极化向均衡化发展。

  市场一体化

  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市场一体化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市场一体化符合“一价定律”的基本原理,即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及市场竞争能够消化潜在的套利机会,使地区间相对价格趋于收敛。

  一是商品市场一体化。从1990年至2010年,长三角各地间商品相对价格方差总体趋于收敛,并逐渐平滑,最终稳定在极小区间里。其中1990年为0.000587、1995年为0.000692、2000年为0.000411、2005年为0.000204、2010年为0.000185。这说明各地间交易成本降低和市场壁垒减弱带来了无套利区间的收窄,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

  二是要素市场一体化。以劳动力市场为例,通过计量模型检验发现,2000年以后长三角各城市间平均工资的收敛系数为负,即城市的工资增长率与初始工资水平负相关。说明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和市场竞争促进劳动力从工资较低的地区迁移至工资较高的地区,使得城市间工资水平趋于收敛。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长三角的市场一体化首先得益于1997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升级为区域合作的常态化机制并不断扩容,有效破除了地方保护和行政边界所导致的市场壁垒。随着新世纪中国加入WTO,全球化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共同市场的形成,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全球市场体系中,上海明确提出了“服务长三角”的发展定位,苏、浙、皖等外围省市也开始在“接轨上海”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在市场力和政府力的双重作用下,长三角市场一体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产业一体化

  以产业结构相似度和产业结构转换速度来测度长三角的产业一体化程度。2004年之后,长三角整体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均值水平连续7年上升,2010年达到0.795,发生了明显的产业同构现象。

  在2001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长三角地区整体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呈现出两边高、中间低的“U”形走势,结合产业结构转换速度来看,“U”形两侧产业同构的实质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本世纪初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阶段,由于产业链较短,各地之间分工协作的关系尚不明显,产业同构往往意味着同质竞争,这一阶段沪苏浙皖各地间的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说明这种同质竞争阻碍了一体化发展。随着产业结构逐渐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产业链不断拉长,单个地区已无法完成所有的生产环节,只能专注于大产业下的细分领域,区域间的分工协作不断增强,并形成产业集群。2004年之后,随着产业关联度的提升,长三角各地的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呈现出明显的同向变化趋势,产业同构成为一体化的基础,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并形成集群优势,对外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

更多专题
物探人追抚石油魂举誓建功大气田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新的起点谋求新的跨越 新的征程承载新...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

相关机构:
相关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