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联盟热点 >> 正文

强力倒逼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企业报道  2018-04-10 10:56:39 阅读:803

  

  有关加快转型的倒逼驱动举措不少,但倒逼效果不敢恭维,只有超级水网才能真正大幅度地且无任何剧痛地倒逼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美国凭借先进信息技术成功地将第三产业提升到被誉为第四产业的信息产业。日本凭借高端制造业顺利地转入第三产业。中国没有自己的核心产业技术,只能依靠廉价劳动力,过度消耗能源矿产资源,忍受环境污染造成的沉痛代价,在第二产业内原地打转,难以升入第三产业。正如英国剑桥大学彼得•诺兰教授指出,后来居上的工业化国家,不论是19世纪的美国还是20世纪后期的韩国,每一个国家都产生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而中国却是唯一一个没有产生这样企业的后来居上者。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路径与印度截然相反,存有严重的发展缺陷,印度凭借先进信息技术赢得第三产业的眷顾,但由于没有第二产业制造业的强力支撑,第三产业的占比即使很高,印度经济总量依然有限,而中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很大,但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等负面因素所获利益很小,所付代价却很大。所有这一切均源于外向型粗放增长,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源于产业升级,而全面的产业升级往往伴随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产业升级而实现的国际性产业转移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将纺织、日化、钢铁等技术密集度较低的产业大规模转移到日本和西欧;70、80年代,东亚和部分美洲国家,成功地承接了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和低层次技术产业,实现了本国经济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型转变的跨越;上世纪末,在新技术革命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中国成功地承接了发达国家重化工产业和普通制造业的转移,凭借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一举跃升为世界制造大国。目前,中国接手的第三次转移已经持续了30多年,而前两次转移的停留时间不足20年,第四次产业转移却姗姗来迟,导致中国粗放式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难以转变,已经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的地步。

  如果通过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倒逼产业技术进步,促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也可实现产业升级,圆满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中国产业转移正在寻找重化工业和低端制造业的理想承接地,是南亚国家,还是非洲、南美国家,还是中国国内?如果将这一轮产业转移留在国内,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的产业结构既可得到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承接地的加工制造业也可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两全其美。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距很大,具有良好的产业梯次转移条件,西南、西北或者黄河流域等地区均可成为这次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西南地区的水资源丰厚,凭借长江航运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交通条件较好;西北地区的能源矿产资源丰厚,土地资源极为广袤,但水资源匮乏,交通条件不佳;黄河流域的能源矿产资源较为丰厚,水资源较为紧缺,交通条件与西南地区相当。黄河流域的比较优势明显好于西北地区,在南水北调工程补足缺水的条件下好于西南地区,可以优先考虑黄河流域。

  如果开启南水北调大西线工程,西北地区的缺水状况将大为缓解,如果交通条件再得到进一步改善,尤其是航运为基础构筑起来的立体交通网络,那么,西北地区也具备产业梯次转移的理想条件,即西北地区的国内二次产业梯次转移。黄河流域首先承接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的重化工业和加工制造业,二三十年后,西北地区又可承接黄河流域的重化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如此一来,历经40~50年,中国东、中、西部依次承接产业转移,并且依次得到升级。三次产业转移,其中一次国外转移,两次国内梯次转移。长期以往贫穷落后的西部在大规模开发建设的热潮中加快发展步伐,中国最为严重的区域差距也将一并消除。

  原本产业转移是在产业提升后自然而然发生的转移,不妨称为主动转移。但中国产业并未出现整体性的提升,也无任何大的技术进步,而是在产业结构被迫进行调整的压力下不得不做出的被迫转移,不妨称为被动转移。主动转移与被动转移的后果是不同的,因为产业被动转移将会出现GDP增长下滑、农民工大量失业的严重后果。如果产业被动转移到国外,将会出现GDP增长下滑、农民工大量失业;如果产业在国内被动转移,产业转出地的损失会在产业承接地得到弥补。因而,国内进行产业转移,不会出现严重后果,无论是主动转移还是被动转移。

  通过上述分析,中国在进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产业被动转移,我们将力促这一转移留在在国内,因为中国既需要这种转移也具备这样的转移条件,而且不必担心转移后果。要想完成这样的产业转移,承接地黄河流域及其辐射区内的大西北地区需要具备大量水源和通江达海的先决条件。无比幸运的是,超级水网完全能够满足产业承接的所有条件。

  超级水网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水网流域以其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网、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厚的能源矿产资源、充足的劳动力、广袤的土地资源等比较优势,赫然成为国内外竞相角逐的投资高地。工程一经确定社会资本拉动开始发力;工程一经启动工程效应拉动铺天盖地;工程一经开工就业拉动立马显现;工程一经开通旅游拉动直线攀升,农村市场拉动马力全开,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排山倒海,社保体系拉动加速推进。在超级水网的强力拉动下国内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立马引爆,继而全面爆发。依靠消费、投资的内需拉动愈加强劲。

  愈加扩大的贫富差距极大地抑制消费,导致国内消费的持续低迷。农民和西部居民是中国两支最大的贫困群体,他们消费能力的提高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消费的振兴。而超级水网恰恰能够通过赋予授人以渔大幅提高农民群体的收入水平,还能够通过庞大工程建设及其大规模开发建设大幅提高水网流域及大西北地区贫困群体的收入水平,让农民和西部居民成为扩大内需消费的主力。依靠消费、投资的内需拉动后劲十足。

  国内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的全面爆棚和两大贫困群体消费能力的大幅提高,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超级水网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超级水网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大量土地和充足水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跨越之路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促使千百年来小农经济跃升现代农业的历史跨越。收获大量水源的水网仓力压北大仓,并在总量上、绿色上、安全上与全球农产品最大产出地的美国、欧盟、南美一较高下。“中华大粮仓”易主水网仓,摇身跃升为全球大粮仓。一路式微的第一产业再度兴起,还将在历史舞台上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交通运输业不仅只是服务业还是服务业中的主导产业,能够带动水上运输及其物流仓储、港务贸易、船舶维修、装卸搬运和航道维护等一大批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更是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开路先锋与突破口,直接推动高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和进出口贸易等产业的大力发展。覆盖全国的达海通道极大地激发水网流域及大西北地区旅游业的跨越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增加值GDP占比突破6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从不到GDPP占比的10%提高到30%以上,交通服务业网络遍及全国,辐射全球。

  当前中国社会物流成本依然较高,2012年全国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仍将维持在18%左右,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多年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均为10%左右。航运特点是装载量大,运输成本低,适宜运输能源、矿产、重化工产品、大型装备、粮食畜牧等大宗货物,而海运表现得最为充分。黄河流域以及与之密切相连的大西北地区具有丰厚的能源矿产资源和极具发展潜力的粮食畜牧商品,是水上大宗货物运输的理想区域,其航运发展潜力远大于长江。数万吨级船舶从渤海湾直抵西部腹地兰州及西安;万吨级船舶通过京杭大运河上入渤海湾,下出东海,加上多条千吨级航道,形成覆盖全国半壁河山的超级水网,打造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一举冲破多年来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发展困境,让黄金海岸线贴近到西部腹地。

  两岸舶位栉比,江面百舸争流,一艘艘万吨级豪华邮轮的来往穿梭构成连续不断的流动风景线,成为集航运、食宿、游览、娱乐、购物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热线,开启至北美、欧洲等国家的跨洋超豪华邮轮航线,打造世界上最大的江河海航运旅游,迎接中国邮轮经济黄金时代的大举降临。

  超级水网不仅助推传统领域内的服务业还将大幅拓展高端服务业。由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水网流域汇聚大量专业开发园区,包括各种研发机构、创意设计等的高新技术园区。分布于郑州、西安、兰州、新疆等地的大规模综合教育培训基地,涵盖上至研究学者下至农民工就业培训等立体教学网络,成为全面服务于黄河流域及大西北地区的各种高、中、低端人才资源的产出地,一举成为高端服务业大显身手的竞技舞台。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园艺、工艺、博览、教育、度假、宜居、物流、金融、商贸、餐饮、集市于一体的超级大走廊,成就涵盖休闲旅游、国际商务、金融贸易、蓝海经济、研究开发、创意设计、教育培训、港务海事、园区管理、现代信息等功能齐备的高端服务大走廊。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必然带来大量就业岗位,扩大服务业收入,壮大第三产业,助力中国经济加快转型。

  超级水网的开通之日就是现代服务业的大举推进之时,多年以来扶不起阿斗的服务业终于站立起来,一举跃升为中国第一大支柱产业,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超级水网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转变。

  美国的西进运动发生于18世纪末,持续达100多年,中国的西进运动发生于本世纪初,将在50年内完成;美国通过领土的扩张直到通往太平洋东海岸,中国凭借的是深入到西部腹地的达海通道;美国通过购买土地、侵占掠夺或驱赶印第安人,进行领土扩张,中国将会随着大量水源的涌入,荒漠戈壁转变为绿洲面积,可利用土地面积随之扩大;美国通过本国东部人口转移和外国移民进行大规模移民,中国通过中、东部人口的转移进行大规模移民;美国需要开发的是一马平川的肥沃处女地,中国需要开发的是广袤无垠的荒漠戈壁;美国的开发是以移民为主导政府为辅的开发方式进行自由式建设,中国的开发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美国的西进运动成就了世界第一强国的美梦。中国的西部大开发也将彻底抛弃西部长期贫穷落后的帽子,其丰厚的能源矿产资源、广袤的土地资源、充足的阳光以及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充分释放,为中国跃居世界第一强国注入强大基因。

  超级水网还是一项巨大的创新工程,神奇建议的大胆设想、拟定方案的创新思维、工程设计的创新思路、工程实施的创新技术、通航后的全新开发以及全局性的产业战略布局等,无不凝结创新之精华,为中国晋升世界创新大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大举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大规模工程创新施工,大范围施工创新组织,大力度创新规划及创新设计,全面掀起创新热潮。国家战略也将作出相应调整,各个层面的规划或将重新制定,从而加快中国产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进一步强化中国创造的文化与意识,全面激活创新,直至将中国创造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之中,创新环境氛围愈加浓郁。

  超级水网将为各路建设大军搭建大展拳脚的创新舞台。分布于郑州、西安、兰州、新疆等地的水网大规模综合教育培训基地,拥有数万教职工,10多万在校学生,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地方大学——全世界最大的区域性大学,涵盖上至研究学者下至农民工就业培训等立体教学网络,成为全面服务于黄河流域及大西北地区的各种高、中、低端人才资源的产出地,在创新领域引领全国、独树一帜,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动方向180度逆转。创新能力因此大幅提升。

  超级水网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契机与条件。借助大规模开发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化解深层次问题,逐步掌握创新规律,在深入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一系列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机制,为创新驱动型经济铺就直通大道。

  作为重大创新的超级水网通过黄河流域和大西北地区大规模产业的梯次承接倒逼产业技术进步,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新的竞争优势强势确立,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加速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制度创新的经济增长,全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超级水网还能够促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深化改革的最大阻力莫过于既得利益的惰性与抵抗,如果改革推进迟缓,一旦停滞下来既得利益格局就会固化膨胀,形成巨大的社会钳制和改革障碍。借助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及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实现中国经济超高速增长,由此产生的巨大效应和带来的海量财富可以做到授人以渔,无需靠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损失来推进改革,巨大压力骤然泄压。超级水网为深化改革扫清障碍,为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完美执行预留巨大空间。

  超级水网下社会公共需求转型的大步推进为中国政府转型提供强大动力。在庞大内需市场和内需消费驱动的内涵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大力支持下,不再迷恋过去迟迟不愿放弃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建设中政府的市场主体、投资主体和建设主体等皆可轻装卸掉,强力推动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彻底转变。

  超级水网极大地促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既得利益障碍的彻底清除,有利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利于深化资源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有利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推进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有利于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有利于加快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体系,有利于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机制的形成。

  按照“库兹涅茨式”产业结构演进,资源将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更高的部门转移。大规模国内产业转移及其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促使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整体提升。

  黄河流域及大西北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梯次承接倒逼产业技术进步,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大举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整体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跃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最大动力。

更多专题
物探人追抚石油魂举誓建功大气田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新的起点谋求新的跨越 新的征程承载新...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

相关机构:
相关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