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社会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压力持续增加,进而导致宏观经济运行状态不够稳健。针对此种状况,各级政府应当在坚持“抓大放小”的前提下,重视实施“以小促大”的企业发展战略,即大力发展中小微型企业,降低创业门槛,增加就业机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需要安置2400万左右的人口就业,加之2006年新增劳动适龄人口达到峰值,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分析起来,造成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企业规模结构失衡。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大型企业机械化和智能化的程度日益提高,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要素的能力日见增强,其吸纳的劳动力势必越来越少。而且,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证明,我国大型企业不但没有扩大就业规模,反而缩小了就业规模。从世界各国的就业规律来看:许多国家劳动力的65%—80%在自由职业、微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中就业,微型和中小企业的平均人数是5—15人,而发达国家每千人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数量是45—55人。
根据中央党校的有关调查结果,中国城镇登记注册中小企业仅1100多万户,占全部城镇登记注册企业总数的96.7%左右,企业数量每千人不到10个;中小企业仅提供了47%的城镇就业机会,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约占7%,即共有54%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和个体户中就业。按我国目前的企业规模和结构,在未来几年内,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过900万个左右。与欧盟和日本等相比,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我国中小微型企业比重都太低,甚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笔者认为,如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切实鼓励自由就业者创业,按每个中小企业吸纳10个从业者、每个微型企业吸纳3个从业者计算,每年仅仅需要增加200万个中小企业和150个微型企业,就可容纳1450万人就业,将大大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国家还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创业者创业,着力发展中小微型企业。建立完善的中小微型企业体系。最大限度地放宽创业登记、就业准入和行政审批等条件。放宽资金规模和经营范围的限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
突破抑制创业和就业的体制与机制障碍,需要实行更加宽松的创业和就业方面的行政管理体制,需要更合理的政策实施机制。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