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春景 职员
1999年-2015年这十七年,可谓中国历史上土地资产化最迅猛的年代,也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最迅猛的时期。卖地收入约27.29万亿,年均1.6万亿。然而,对于巨额土地收入的使用去向,鲜有城市政府对外公开,公众难以知晓。加之近年来频频有政府官员因在“土地出让”环节上贪腐涉案,“土地钱”的监管争论一直存在。(2月16日《第一财经日报》)
27万亿的卖地收入,这不是一笔小数目。面对如此巨额公共资金,不能让公众“雾里看花”,有必要交代资金的来龙去脉。27万亿卖地收入的背后,不透明的资金去向难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不妨沿此线索进行顺藤摸瓜式的明察暗访,或许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特别是在“有贪必肃,有腐必反”的时代背景下,“土地账”绝对不能成为一笔糊涂账,应该毫无保留地将资金去向公之于众。
近年来,土地财政为地方财政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撑,却也因此滋生了不少问题。当前,卖地乱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使用随意性大,监管过于疲软。如一些地方同意在未来多少年内,将土地开发的增值收入优先用于国有企业债的资本金偿付。二是由于缺乏应有的监督,“土地腐败”案件屡见不鲜。三是盲目卖地,城市的繁荣只是表象,内里依然隐患重重,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四是自己关起门来决策,鲜见公布账目表,大都处于“内部消化”。
去年,土地出让金审计结果披露,违规使用土地出让收入7800多亿,足见市场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的问题比较严重。审计揭示和反映了重大违法违纪、重大损失浪费以及乱作为、不作为等问题,特别是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官商勾结、中饱私囊、倒买倒卖土地获得不正当利益等问题。那么,面对27万亿的卖地收入,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亟需一场这样的“审计风暴”。
27万亿的卖地收入,折射出国内土地市场的繁荣盛宴。但其背后,巨额的“卖地”收入资金如何使用,这是值得重视的关键节点。这些卖地收入究竟用在什么地方?用途是否合理?有多少用在老百姓身上?这些收入不能是一笔糊涂账,应该让社会和公众充分享有知情权才是。遗憾的是,这些年的卖地收入犹抱琵琶半遮面,经过千呼万唤最终还是遮遮掩掩,难以见到真面目。比如,2011年我国土地出让金的收入超过3.15万亿元。此后三年的数据则分别是28886亿元、41250亿元和42940亿元。对于这些资金去向,终究还是呈现“雾里看花”的局面。
按照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有必要对每一笔钱都交代清楚。自2007年后土地出让收入就已实行收支两条线,按理说卖地收入的账目应该十分清楚,但这些年来资金去向却鲜有公开。就算是在每年召开的两会上,土地出让金在财政预算报告中也只给出一组笼统数据。如何让土地买卖完全在阳光下运行,进一步加强对土地出让收入的监管?问题依然有待深入求解。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