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灼,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现供职于福建省总工会,兼任省法律援助中心律师。近年开始涉足时事评论的写作,至今已在《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人民论坛》等报纸刊物发表评论文章400多篇。
6月22日,甘肃天水市举行了省级公祭伏羲大典活动。一系列搭车的文体经济活动结束后,节会组委会这样评价大典的喜人成果:嘉宾规格高,参祭规模大,公祭程序严,社会影响广。据统计,2003年以来,已经有数十个地方的政府直接介入了类似的“公祭”活动。“炎帝、伏羲、女娲、尧、舜、禹等等,还有大批地方神、民族神、行业神”都进入“政府公祭”的行列。伴随公祭热潮而来的是公祭对象的争夺战、政府的大手笔投入以及社会各方面质疑的声音。《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接近六成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不应该扮演公祭组织者的角色。(7月2日新华网)
实际上,所有大搞公祭活动的地方政府,对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从来都不忌讳。所谓的公祭活动,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并非真对那些传说中的古人有多崇拜、敬仰,而是想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可是,政府招商引资非得借“公祭”之名进行吗?
招商引资本是政府职责,无可厚非。笔者所在的福建省也多有招商引资活动,“5.18”海峡经贸交易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招商引资活动举办得轰轰烈烈,取得很大成效,然而,却不见有什么所谓的公祭活动。其实,福建并非无可祭对象,如妈祖娘娘,但当地政府并没有采取类似的做法。这说明政府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堂而皇之地进行,而不必抬出古人、假以公祭之名。经济活动有它自身的规律,企业投资更有其自身遵循的规则。只要你投资环境好、项目有前景,企业自然愿意在你这里投资。否则,即使公祭活动举办得再好、再热闹,招商引资恐怕也只是一厢情愿的梦想和空话。地方政府与其把精力放在搞虚而无用的公祭上,不如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在改善企业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上。
其实,越是经济发达、开放程度高的地方,越不迷信所谓的公祭,而越是贫穷的地方,公祭活动越壮观!政府公祭热首先说明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上的“黔驴技穷”和懒政思维,他们想发展地方经济却找不到好的办法,他们想招商引资也找不出好的对策,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愿花费更多精力去思考、去谋划,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古人身上,寄托在所谓的公祭上。但是,在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后,谁又计算过公祭真正取得了多少成效?在公祭热闹、体面收场后,又能给当地群众带来多少实惠?在我看来,除了用铺张浪费造就的虚假“面子”和虚伪“政绩”外,实是一无所获,从中折射的是部分地方官员扭曲的政绩冲动和浮躁心态。以搞活经济为目的的公祭本身就是一个畸形的产物,只会使得贫困地区越“祭”越“贫”。
看来,过头的政府公祭热之风是当止了!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