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是我市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第一年,在土地资源要素紧缺、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的情况下,紧紧抓住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的有利时机,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着力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继续扩张,运行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均同步向前推进,重化工业正逐渐取代轻工业占据我市工业经济的主要地位,粗放型发展方式也逐渐被集约型发展方式所取代。工业结构调整加快“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快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
近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30美元,位于杭州、宁波之后,居全省第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2602.01亿元,总量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2.6%,产销率为98.66%。
但是,我市的工业经济也同时面临许多绕不过去的坎。嘉兴历史上就以轻纺工业为主,工业产业结构存在明显不足,优势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对薄弱。产品结构以“轻”为主,企业结构以“小”为主,往往首当其冲受到各种生产要素的制约,多年积累的结构性与素质性矛盾直接凸显,因而提早出现了投资回落、效益下降的收缩态势。从更深的层次看,则显示我市工业经济已站在跨一步才能海阔天空的临界点上,加快产业升级已刻不容缓。
在过去4年时间里,我市工业生产性投入达1294.84亿元,其中八成以上用于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企业,这些投入撬动嘉兴工业转型提升,纺织、服装、皮革和化纤业四大传统行业比重在下降,通用设备、化工等行业的比重则呈现不断上升的势头,2006年,增幅分别达27.8%、35.9%。出口上,2006年服装出口比重比2004年下降4.6个百分点,而机电产品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即将成为全市出口的第一大行业。
去年下半年,市政府《关于建立嘉兴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价体系的意见》,评价体系从单位面积的税收、单位面积的利润和单位面积的职工薪酬对企业进行考核,做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有机结合。此外,考核中还有两大否决性指标———单位面积有没有节能和单位面积有没有减排。与此同时,我市出台了一系列节约用地、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促进工业经济步入集约型、高效型、生态型的良性发展轨道,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据了解,去年,仅市区就否决了70多个高排放、高能耗的项目。
投资的理性增长,让我市企业“个头”变大了,在工业经济由“轻”变“重”的同时,科技含量更高了,企业自主品牌建设上得到突破,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仅2006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7.62%,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9.8%,提升传统产业投资增长19.34%。全市列入省级技术创新计划重点项目有20项,列入省重点高新技术产品计划15项,均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全市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只、新增中国名牌产品3只,品牌战略实施实现了新突破,品牌经济在全市工业经济的总量不断提高。我市参与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已达13家,制订的标准21项。
我市企业一方面做大做强牞而另一方面还坚持“瘦身”,加快“腾笼换鸟”,加大对落后行业、产品的调整力度。至2006年底,全市已淘汰机立窑59座,到今年春节前淘汰砖瓦窑61座,置换土地1836亩。市区污染源(危险源)整治工作全面推进,14家易地改造企业中,11家已经完成;16家就地整治企业中,13家已经完成。节能降耗工作也取得一定成绩。2006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5%;节电3.45亿千瓦时;实施清洁生产试点企业23家,创建绿色企业6家;启动循环型企业试点20家;启动循环经济园区试点6个;启动循环经济镇(乡、街道)试点6个。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