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对于中国博客的报道一向是很有趣闻的,博客这种独特的展现自我和个人发表的形式让他们对于中国的固有印象有了全新的想象,所以总是喜欢或多或少赋予他们自己的遐想和特别寓意。几年下来,基本上对于博客都是持很正面和肯定的态度。但是,《华尔街日报》这次的报道在我印象中,是第一篇针对中国博客有着明显负面态度的文章。
更重要的是,简单品味一下他们对于这篇文章的编排实在是很有意思。
这篇文章发表在报纸的头版,是很重量级的,内容是关于最近央视主播的博客所掀起的故宫星巴克的争端。我先是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看到这篇文章,然后专门到英文版网站对照阅读了一下,发现里面不少很有意思的细节。
文章同时在中文版网站首页的“今日头版”和“深度报道”栏目中,标题是“中国博客热令企业胆战心惊”,下面还有一段摘要,全文如下:博客让中国的普通百姓有了表达意见的机会,不过其日渐扩大的影响力也令许多在这个充满文化与商业挑战的市场上打拼的公司深感头痛。
而在网站头屏的今日导读中,是另外一个名字和另外不一样的摘要介绍:博客力量:写博客让中国的普通百姓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不过其日渐扩大的影响力也令许多在华企业深感头痛。
星巴克只是个人诉求上升为全国性问题的最新一个例子。去年4月份,百胜餐饮集团牗Yum牎BrandsInc.牘旗下的肯德基牗KFC牘就被迫撤下并重新拍摄了一则被博客作者指责为侮辱了学生的广告。去年6月,博客中对戴尔公司牗DellInc.牘在笔记本电脑中更换处理器的不满引发了一场针对的集体诉讼(去年12月,法院就此作出了判决)。去年9月,面对SK-II化妆品可能含有重金属的担忧,宝洁公司牗Procter&GambleCo.牞又名牶宝硷公司牘的做法引发了网民们群情激愤。人们愤怒的原因主要不是由于产品安全性本身,而更多的是在于宝洁不向顾客道歉和加快退款过程的决定。
中国的博客作者甚至对这些网上丑闻采用了一个源自美国水门事件的词:“门”。由此兴起了一个行业,帮助公司处理这些网上危机,或是利用互联网的空间进行营销。研究人员挖掘各类题材,从行话谐音(如“74”表示“去死”)到网上的名人,比如,被称为“后舍男生”的两位模仿口型的大学生,他们甚至成为了摩托罗拉公司牗MotorolaInc.牘和百事公司牗PepsiCoInc.牘广告的代言人。星巴克事件彰显出企业面临的中国式的博客挑战。网络社区和读者评论的流行能够迅速放大一位博客作者的声音。
这当中的一个原因是民族主义以及中国人过去经历的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践踏。这在近年来导致了耐克、丰田汽车牗ToyotaMotorCorp.牘等被认为是损害了国家自豪感的广告取消了播出和刊登。
同样的文章,比较标题、摘要细节的不同,实在是很有一些意思。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内容本身。文章明晰是针对中国博客对美国企业引发的批评热潮,文章内容似乎暗示着中国博客专门欺负国外企业。这种视角实在不够客观,博客批评现象在中国其实根本不仅仅在于外企,包括很多国内企业,更包括大量的社会事件。
更重要的是,博客这种形式在美国也是一样,美国博客引发的对于企业的批评热潮也是一样此起彼伏,比如博客发起的针对Myspace的集体退出事件等等。
博客就是博客,不需要太多的偏见,更不必要戴着色彩眼镜。尤其对于中国博客的发展和事件,更应该开阔胸怀去看待、去评价。因为纵览中国和美国的博客,有着一些表面的差异,但是骨子里面基本上是一样的,博客的本性使然。两个国家博客对于企业、对于社会、对于政府等引发的争论,都是半斤八两。但是,《华尔街日报》针对美国企业这种明显的呵护和偏袒心态实在不符合一个大牌媒体的形象,好像中国博客专门喜欢欺负国外企业似的,这种视角和态度明显有失客观和公正。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